第130章 一朵白莲花(1 / 2)

饮食男女 武文弄沫 5584 字 1天前

“未来的事,谁又能的准呢。”

李学武无奈地笑了笑,摊开手讲道:“您应该了解我们的状况,至少现在还没决定走出来。”

“哦,是嘛——”

什么现在还没决定走出来,你怎么不没能力走出来呢,野心倒是有,对吧?

瓦德里希怀疑地打量着坐在他对面的东方来客,虽然双方所处的社会制度是一致的,但关系嘛……

“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他很直白地询问道:“你们既不奢望新技术,更没有地罗斯托克的愿望,你们到底想要什么?”

真的,瓦德里希现在有点懵。

他并不是一个蠢笨之人,更不是狂妄自大之徒,恰恰相反,他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

能坐上地区造船厂总负责人的位置,自然不仅仅靠他的亲家关系,还有他自己的本事和能力。

刚刚见面时他所表达的惊讶和意外不是虚的,因为他真的没想到会有访问团造访罗斯托克造船厂。

这段时间确实有工作人员来到造船厂考察和调研,但这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算稀奇。

况且对方并没有打本次访问团的旗号,而是以港城顺风远洋运输公司的名义来调研的。

所以惊讶是真惊讶,意外也是真意外。

要新技术,完全没必要来德国,就算来德国买技术,也不用来罗斯托克。

不要新技术,不想来本地建厂合作,反而邀请他们走出德国去东南亚承接订单。

你听听对方刚刚了什么,竟然愿意提供场地和设备,更愿意分享东南亚订单给他们。

世界上会有这样的好人吗?

嗯,确实有,眼前这个就是,但他不敢相信。

所以他想搞清楚,罗斯托克造船厂能得到什么,对方究竟想要什么。

“订单纯盈利的50%。”

李学武并没有兜圈子,很直接地讲道:“船务、办公区、休息区、设备设施,全由我们提供。”

“贵方只需要提供整套的造船技术人员。”

他摊开双手,坦诚地讲道:“而贵方因为技术人员派出造成的人力短缺,则由我方提供人员补充。”

“等等!你的意思是——”

瓦德里希差点被他绕迷糊了,微微眯着眼睛看着他问道:“咱们互派技术人员?”

“没错,为了交流学习。”

李学武微笑着点点头,讲道:“我方充分保障贵方技术人员在港工作和生活的安全等方面权益。”

他侧了侧头,强调道:“我们也希望能得到贵方技术支持和交流。”

“也就是——”瓦德里希想了想,讲道:“你们愿意拿出订单的50%纯利润,换取技术支持?”

他根本没提技术交流的事,因为在他看来,尼普顿船厂和瓦尔诺船厂的技术再平庸,也比对方强。

“是联合承接订单的50%纯利润。”李学武再一次强调道:“也意味着50%的东南亚造船业市场。”

这话就纯属放屁了,瓦德里希当然不会相信。

什么联合订单的50%纯利润就意味着50%的东南亚造船业市场,他就没见过这么能吹牛哔的。

合着你们的造船厂业务量占了整个东南亚造船市场的50%还多呗!

想是这么想,但他也无法立刻拒绝走出波罗的海的诱惑。

梅克伦堡湾太了,即便周围有很多北欧国家,但这些国家的体量也都太了。

论船舶制造,还得是守着太平洋的那些国家。

历史可能会犯错,但绝对不会一直错。

后世造船业最后都集中在哪几个国家了?这绝对能明问题。

意大利的造船业发展的还是比较早的,可你看意大利在货轮、破冰船等大型船只项目上有建树吗?

你要游艇、游轮或者客轮这样的奢华高档船舶,那意大利人绝对能玩出新花样。

洗澡盆里练不出真海军。

造船业也是一样,没有市场哪来的业务,没有业务怎么发展技术和培养工人。

这里是东德,东德的造船厂在波罗的海就是后娘养的,除了那些互经会成员国,西欧的订单量屈指可数。

再这样下去,他都有心组织工人开荒种粮,至少这样饿不死啊。

幸运的是,他似乎找到爆单的办法了,唯一犹豫的便是这样做所产生的影响。

别看对方的好听,看似是合作,实际上是培训,瓦尔讷明德造船厂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去中国,带领对方的基层技术工人来生产。

反过来呢,对方的技术工程师和工人来瓦尔讷明德造船厂共同工作,不还是学习的过程嘛!

所以这不是什么合作,而是一场精明的算计。

哎呀,马可波罗的没有错,中国人最会算计了,无孔不入的那种。

“如何保证我们的利益呢?”

瓦德里希直白地问道:“别什么合同和保证,一旦你们技术成熟,我们就失去了作用。”

“您对技术合作的定义还是太狭隘了。”李学武笑着摇了摇头,道:“为什么您就偏偏认定我们的技术相差悬殊呢?”

“没错,我们是来学技术的,也想学技术。”

他缓缓点头继续讲道:“但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我们更倾向于,也希望彼此双方是站在互利互惠,互相帮助的角度来实现合作和技术交流的。”

“您不用怀疑我们的设备和业务量。”

李学武有些傲然地讲道:“红星钢铁集团旗下营城船舶拥有世界先进造船设备和船坞。”

“我们唯一缺少的便是成熟的技术体系,以及严苛的质量管理体系。”

他手指点了点,强调道:“你们的技术终究会有后的一天,但你们缺少新技术研发的核心动力。”

“这种核心动力我们有,咱们互相帮助,共同开发,共享未来,这样不好吗?”

什么叫核心动力?

瓦德里希相当清楚,这么讲还是给自己这边留面子了,瓦尔内明德造船厂的订单量确实不好看。

订单量上来了,盈利也就有了,科研的核心动力也就有了,这才是对方的合作条件。

“共享新技术?”瓦德里希有些怀疑地看着他,问道:“你们有这方面的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

“我有,您相信吗?”

李学武看着他,认真地解释道:“我们集团有独立研究所,是与多所高校共同合作开办的。”

“船舶工程研究所只是其中的一个单元,我们对未来是有很大信心的。”

“我明白——”瓦德里希靠在了椅子上,用有些嫉妒又有些遗憾的语气讲道:“是市场给了你们信心。”

“还有多方合作。”李学武淡淡地一笑,道:“营城船舶拥有意大利、法国、日本等多方优秀造船设备和技术经验积累,咱们可以实现公平合作。”

什么叫公平合作?

你别漫天要价,我也不坐地还钱,咱们彼此都坦诚一点,真诚一点,合作不就达成了?

“我方技术人员可以使用你刚刚提到的船舶工程研究所的设备和资料?”

“当然没有问题,我们还会主动聘请讲师进行指导,这方面您大可放心。”

“我考虑考虑吧。”

瓦德里希还是有些犹豫,他很担忧北毛的态度,一旦决定合作,对方会不会引来责难。

瓦尔内明德造船厂的沉沦几乎几成定局,别看现在花团锦簇,但真正的危机已经绕不开了。

别人不知道,他们这些企业高层还能不知道?

为什么几年后东德忍不住与西方接触,为什么十几年后发生经济危机,为什么东西合并以后东德的企业几乎在一夜之间纷纷破产。

道理很简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东柏林以及南方工业区有北毛的支持还看不出来,但罗斯托克地区早就露出了工业体系的颓败之色。

要造船业,北毛拥有绝对的影响力,联合体系内哪有订单分给他们这些卡拉米。

要不是尼普顿船厂和瓦尔诺船厂在战后初期的收益均用于支付赔款,连这点订单都不会给他们。

现在十几万人口的罗斯托克,每年都在经历人口流失,造船厂的压力可想而知。

“您得尽快做出决定。”

李学武非常认真,但也足够坦诚地解释道:“我只能给你一个晚上的时间,明天上午我就要离开。”

他抿着嘴唇耸了耸肩膀,道:“很抱歉,我们集团还有汽车工业,所以必须赶去莱比锡。”

坐在他身后的沙器之扯了扯嘴角,低下头看着手里的文件,领导的谈判艺术让他望尘莫及。

去莱比锡这个理由真充分啊,到哪都能用得到,好像集团急于争夺莱比锡的汽车生产技术。

尤其是人人都眼红的W50卡车项目,这是国内最需要的工程建设基础项目。

想想都觉得有意思,大家都在争,红星厂也在争,可谁在真的争,谁在演戏,竟然分辨不出来。

反正他知道,秘书长对W50技术没有任何兴趣,之所以攻略路德维希费尔德工业的轰炸机和战斗机发动机的技术。

秘书长太想要飞机用喷气发动机、船用柴油机、机床及其配套零件的生产技术。

有了发动机生产技术,吃透以后就可以整合资源,做飞机制造工业的供应链体系了。

船用柴油机和车床生产技术同样如此。

辽东的工业生产与津门的零部件供应链体系要做到相辅相成。

不要去考虑和担忧京汽召集其他车企组建独立供应链体系的事,双方已经不在同一个维度了。

就算京汽以及其他车企打破了红星钢铁集团设下的供应链技术垒,那又能怎么着?

无非就是继续竞争呗。

钢汽有着除了卡车以外几乎所有乘用车以及兵用车车型,产能更是国内首屈一指。

对零部件的消耗完全可以支撑起一个供应链的基本订单量,剩下的就交给合作伙伴了。

京汽和一七厂这些大企业可以抱团取暖,共建供应链体系,那些省属或者市属乃至是县属、镇属汽车工业企业怎么办?

这些车企拿不到大企业的合作资源,与红星钢铁集团的供应链合作更具有普及性。

你镇上也有汽车工业?

这绝对不是开玩笑,后世很多大集团、大企业最初还是街道企业、村属企业呢。

在发动机、底盘以及各种零部件统一生产规格以后,造车这件事似乎成了有手就行的行业。

这么吧,某县劳动资源富集,工人无法安置,遂成立汽车制造厂。

不用费劲巴力地去全国各地采购和订购零部件,只需要从红星钢铁集团汽车零部件供应库中选定组装汽车所需的部分零件,做好运输和库存准备就行了。

剩下的?

不一定非要购买流水线装备,对吧。

没有这部分预算是一个原因,没有配套的技术和工人也是一个原因。

反正人员是富集的,工人是无法安置的,那就人工组装,流水线没有,移动架子还是能做的。

这个年代汽车工业由于红星钢铁集团的成立,正处于迸发前夜。

市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能买得起车的就那么多单位,可汽车的产能和售价,以及地方保护体系又很复杂。

所以钢汽生产的汽车有在全国铺设销售渠道,但也止不住这些作坊能开张。

目前212的售价依旧维持在元每台,部分地区甚至能卖到元。

这还是红星羚羊已经开发出二代车型,并且在全国销售的情况下。

有212维持车价,这些车企不仿别人,专仿212。

你就看吧,全国的212五花八门,远看外观没区别,近看……没法看了。

与212相类似的外壳,扣着羚羊一代的整套汽车系统,这倒是实现了部分优势互补。

212还没配置暖风和收音机的时候,盗版车倒是先用上了。

只是这种车的劣势也很明显,兼具了羚羊一代的缺点和212的缺点,可谓是两极分化。

有人问了,既然仿都仿了,用的也是羚羊一代的整车系统,为啥非得扣个212的壳子?

羚羊最拿得出手的便是外观了,如此设计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这个问题不是仿谁来决定的,钢汽从没有严肃抨击仿造羚羊汽车的行为,因为这个时代没有专利法。

仿212是因为212的售价高,他们搞降价能卖得出去。

仿羚羊一代,那不是扯犊子嘛,他们可是手工作业,能比得上钢汽的流水线生产成本?

如果按羚羊一代的售价销售手里的汽车,无异于从平顶山拉煤卖去山西大同。

这也就造成了一个好笑的现象,以京汽为主的圈子一边抨击和抵制这种粗制滥造的“拼车”和“手攒车”行为,一边将这些车企拒之门外。

而这些车企在无缘大企业组建的供应链圈子的情况下,只能更加依靠红星钢铁集团的供应链。

在面对竞争压力时,只能疯狂地仿造212汽车。

结果呢?

京汽当然不满始作俑者红星钢铁集团,但他们又拿不出证据来控诉红星供应链的不合理行为。

因为本质上讲,红星供应链只提供汽车系统组装零部件,是不包括汽车外壳的。

换句话,老百姓有条件,完全可以按零部件清单采购一批零件,带回家自己组装汽车的。

你是用鞋带也好,还是用铁丝也罢,供应链是不管你的,因为供应链不卖汽车,称不上违规。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京汽知道坏事是谁干的,但他们不敢明着骂街。

因为老李比他们还有路由、更会骂街。

正因为这种竞争和矛盾,造成大车企之间明争暗斗,来到东德以后更是花样百出,互相提防。

李学武也是特么坏透了,他带领的红星钢铁集团技术采购团队明明对W50等汽车技术没什么兴趣,却偏偏要做出一副势在必得的搅屎棍姿态。

没错,圈子里都叫他们搅屎棍。

好好的钢铁工业不做,非要做跨行,还做的这么好,做的这么绝,让他们怎么活。

所以李学武高喊着一定要去莱比锡,一定要把W50带回红星钢铁集团。

所以不出意外的,几乎所有企业都对W50表现出了关注和兴趣。

再加上李副主任与东德经济委员会负责人的会晤结果不理想,大家都想拿到技术合作的头筹。

先前的合作谈判被搁置,不正是他们这些“杂牌军”表现的机会嘛。

就算是抢,也得把东德最好的卡车带回去,因为这玩意儿即便自己用不到,也能同车企交换利益。

虚晃一枪看热闹的李学武下一个目标是哪里?

别问,沙器之也不知道。

因为下一个目标必须是时机成熟,李学武会在关键时刻赶过去一锤定音。

前期工作都在进行中,就需要一个能拍板的,而红星钢铁集团来东德,李学武就是那个拍板的人。

当然了,名义上最终拍板的是在莱比锡酒店扯犊子的李怀德,他听李学武的电话行事。

如果李学武能在罗斯托克拿下造船厂的合作项目,老李便会立即通知在酒店的访问团工作组,将开始他的表演时刻。

红星钢铁集团工作组在他的带领下拿下了某某某项目,可喜可贺!

谁都想争第一,第一是那么好争的吗?

李学武把希望寄托在了罗斯托克,可瓦德里希却很意外他的性急。

“你只有一天的时间?”

“不,不是我,是你。”

李学武一挑眉毛,很认真地强调道:“如果您不能在明天上午之前给我您的决定,我们只能放弃在这里的工作,我们时间安排的非常紧。”

“你们的企业既生产船舶,又生产汽车?”瓦德里希不太相信,眼神里透露着“你在吹牛”的态度。

“没错,还有食品工业、五金工业。”

李学武耸了耸肩膀,淡淡地装哔道:“另外我们还生产直升飞机、建筑公司、能源公司等等。”

他非常无奈地讲道:“一个大型集团企业,您应该能理解我的时间有多么的紧张。”

我能理解?我能理解个屁!

瓦西里无语地看着他,心想,我特么又不是大型集团企业的负责人。

瞧把你给能耐的,你特么也就二十出头吧!

“即便签了合作协议,也得看实际行动,不是吗?”李学武看得出对方眼神里的怀疑,淡淡地讲道:“我们非常欢迎您和造船厂的同志来集团做客。”

“能实地考察和调研,也对接下来咱们的合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