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要来学习的这么多?(1 / 2)

第二天一早,天气晴朗,但呼啸的北风却卷走了最后一丝秋日的温存,带来了初冬的凛冽。

路边的白杨树叶子早已落尽。

白杨穿了一件藏青色的中山装,外面套着一件军绿色的呢子大衣,坐上所里的车,朝着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方向。

工业部的大院门口,站岗的卫兵身姿笔挺,目光如炬。

白杨熟门熟路地出示了证件,卫兵敬了个礼,利落放行。

周部长的办公室在三楼最里间。

白杨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一声熟悉的“请进”。

他推门而入,只见周部长正戴着老花镜,伏在宽大的办公桌上批阅着文件,桌角放着一个白瓷茶杯,正冒着袅袅的热气。

听到动静,周部长抬起头,看到是白杨,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

他摘下眼镜,用手指了指对面的沙发:“白杨同志来了,快坐,快坐。外面冷吧?先喝口热茶暖暖身子。”

说着,他便起身,从旁边的暖水瓶里给白杨倒了杯热茶。

这番举动,完全不像是一个上级对待下级,更像是邻家一位和蔼的长辈。

“谢谢周部长。”白杨接过茶杯,双手捧着,一股暖意顺着掌心传遍全身。

他没有立刻坐下,而是将手里用牛皮纸袋装着的报告,双手递了过去。

“部长,这是关于昨天那起事件的详细报告,您过目。”

周部长接过报告,却没有马上打开,而是重新坐回自己的椅子上,端起茶杯喝了一口,不紧不慢地说道:“先别急着说工作。我问你,昨天那联谊会,最后到底成了多少对?你电话里说二十三对,没诓我吧?”

白杨闻言,不由得笑了:“部长,这事我哪敢诓您。确实是二十三对当场就明确了关系的。后续还有四十多对互相留了联系方式,我估计啊,最后总数能奔着四十对去。”

“四十对!”周部长眼睛一亮,一拍大腿,“好家伙!你小子可以啊!八十多个光棍,你这一场活动就给解决了一半!”

“刘建霞那个大嗓门,昨天晚上也给我打电话报喜了,把你给夸得天上有地上无的,说你是‘月老下凡’。”

白杨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主要还是咱们院的条件好,小伙子们素质高,我就是牵个线搭个桥。”

“你少谦虚。”周部长笑呵呵地指了指他,“你这个‘桥’搭得好啊。以前我们也想过各种办法,送温暖,搞慰问,可都不如你这一招来得实在。”

“成家立业,成家立业,先成家,才能后立业嘛!后方稳固了,他们搞起研究来,才能更安心,更有劲头。”

他絮絮叨叨地说了半天,把联谊会的各种细节都问了个遍,从晚饭的菜色,到小伙子们的表现,听得是津津有味,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

白杨也耐心地一一回答,他知道,这是周部长表达关心的一种方式。

对于这些为国奉献的科研人员,部长是真正地放在了心上。

直到一杯茶见了底,周部长才仿佛刚想起来似的,拿起了桌上的那份报告。

“行了,闲话说完,说正事。”他慢悠悠地撕开牛皮纸袋的封口,抽出里面的文件。

白杨的心神也跟着一凛,身体不自觉地坐直了些。

周部长看得很快,几乎是一目十行。

那份由王建军亲笔书写,又经过林慧连夜重新整理打印的报告,内容详实,条理清晰。

从发现疑点,到实施抓捕,再到初步审讯的结果,以及后续的移交程序,都写得明明白白。

办公室里一时间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白杨的目光落在周部长那张波澜不惊的脸上,试图从中看出些什么。

然而,从头到尾,周部长的表情都没有丝毫变化,仿佛在看一份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工作简报。

看完最后一行字,他将报告轻轻合上,放在桌面上,抬眼看向白杨,眼神平静如水。

“就为这点事,你昨天晚上就给我打专线电话?”

他的语气很平淡,听不出喜怒,但白杨却从中听出了一丝……责备?

不,不是责备,更像是一种“你太大惊小怪了”的无奈。

白杨微微一怔,有些没反应过来。

周部长看着他那副样子,忍不住笑了:“怎么?你以为我要批评你?处分你?”

他摇了摇头,身体向后靠在宽大的椅背上,语气里带着几分理所当然的笃定:“小杨啊,你还是太年轻了。你觉得,混进来一个特务,是多大的事?”

“这件事,从性质上说,当然很严重。但从结果上看,我们有什么损失吗?”他伸出一根手指,点了点那份报告,“照片,拍的是大门食堂;图纸,画得乱七八-九糟;核心机密,她连边儿都没摸到。”

“反倒是我们,顺藤摸瓜,把市局那边盯了很久的一条鱼给钓了出来。你说,这是过,还是功?”

这番话,和白杨昨晚对林慧说的,几乎如出一辙。

“我明白,部长。”白杨点了点头,“但这次活动毕竟是我一力主导,在安保审查上,终究是出了纰漏……”

“这不叫纰漏。”周部长摆了摆手,打断了他,“这叫‘引蛇出洞’。你以为,我们每年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搞保卫工作,是为了什么?”

“就是为了当个缩头乌龟,把门一看,谁也别进来吗?不是!我们的目的是要把那些藏在阴暗角落里的虫子,一只一只地给揪出来,碾死!”

“你这次的活动,客观上就起到了这个作用。用一场联谊会,最小的代价,换来了一个重大的安保成果。”

“这要是算过失,那以后谁还敢放开手脚干工作?我们所有的保卫条例,不都成了一纸空文?”

周部长看着白杨,目光深邃:“所以,这件事,你不仅无过,反而有功。部里会给你们研究所发一个内部嘉奖令,至于保卫科的同志,该记功的记功,该表彰的表彰。”

“你回去就落实下去,要让大家知道,我们赏罚分明。干得好,就有奖励。干砸了,也绝不姑息。”

一番话说完,白杨心中最后的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

他彻底明白了,自己昨晚的判断,完全正确。

在这些真正站在高处,执掌大局的领导者眼中,风险和危机,往往也意味着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