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定向凝固单晶涡轮叶片铸造技术(2 / 2)

他记得,这似乎是国外最新理论研究里才提到的一个概念,还停留在实验室的猜想阶段。

“单晶铸造……我的天,不是多晶,不是柱状晶,是整个叶片,就是一个完整的金属晶体?这……这怎么可能!这能实现吗?”另一位材料学教授失声惊呼,他感觉自己的世界观都受到了冲击。

“铸造……直接铸造出内部带有复杂冷却气道的叶片?这……这意味着,我们能绕开所有的精密机械加工?一次成型?”一位负责铸造工艺的老师傅,捏着那张纸,手抖得像秋风中的落叶。

他们是这个领域最专业的人,所以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这薄薄一张纸上写的内容,如果真的能实现,意味着什么。

那不是简单的技术突破。

那是一场**!

是一场足以颠覆整个高温合金精密成型领域的****!

它就像是有人告诉你,不用费力地去爬山了,我这里有电梯,可以直接送你到山顶。

短暂的震惊和议论之后,整个会议室的氛围彻底变了。

之前的沮丧和绝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度的亢奋和狂热。

专家们自发地围成一圈又一圈,指着那张纸上的标题,激烈地讨论着。

“这个思路是可行的!绝对可行!通过控制温度梯度,引导晶体从叶片根部向顶部单向生长,理论上完全可以消除掉横向晶界,从而大幅度提高材料的高温蠕变性能!”

“陶瓷型芯!对!关键在于制造出能够一体成型的、符合内部气道设计的陶瓷型芯!只要型芯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真空环境和温度梯度的控制了!”

“炉子!我们现有的真空感应炉需要改造!必须加装一个引晶加热器和一个水冷盘,形成‘上热下冷’的温度场!”

“快!老李,你是搞陶瓷的,型芯设计你牵头!老孙,你是搞设备的,炉子改造你负责!其他人,分头计算热力学参数、凝固速率……马上行动起来!我们通宵干!”

程开先看着眼前这幅热火朝天的景象,他欣慰地笑了。

他知道,运-10的心脏,有救了。

……

当沪上的厂房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一场全新的技术攻关战役以雷霆万钧之势拉开序幕时。

四九城,西郊研究所。

白杨已经回到了宿舍,洗漱完毕,躺在了床上。

连日来的奔波,尤其是今天这场高强度的谈判,确实让他感到了一丝疲惫。

沪上的问题解决之后,他紧绷的神经彻底放松下来,几乎是头一沾枕头,就沉沉地睡了过去。

一夜无话。

第二天,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时,白杨已经准时地睁开了眼睛。

没有宿醉的头痛,也没有赖床的习惯。

他迅速地起床、洗漱、晨练,然后去食堂吃了简单的早餐,八点钟准时出现在了自己的办公室里。

林慧已经提前半小时到达,将办公室打扫得一尘不染,桌上泡好了热茶,整理好了今天需要处理的文件。

白杨刚坐下喝了口茶,办公室的门就被敲响了。

“请进。”

走进来的是一个三十多岁,戴着黑框眼镜,气质儒雅,身上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作服的技术人员。

“所长,早上好。”他有些拘谨地推了推眼镜。

“是王工啊,坐。”白杨笑着指了指对面的椅子,“怎么了?是不是电池项目上又碰到什么坎儿了?”

来人名叫王建国,是白杨亲自点的将,负责研究所一个重点项目的技术骨干。

这个项目,就是“高能锂电池”。

“是……是有一点小问题。”王建国从随身的帆布包里掏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

翻开其中一页,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所长,我们按照您给的配方,已经成功制备出了新一代的钴酸锂正极材料,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的测试数据都非常理想。”

“但是在进行低温性能测试的时候,发现在零下二十度的环境下,电池的容量衰减得比较厉害,只有常温下的百分之六十左右,放电平台也掉得很快。”

他将记录着密密麻麻数据的本子推到白杨面前。

白杨没有去看那些繁琐的数据,只是听了他的描述,便了然于心。

他顺势问道:“无人侦察机那边,我让你们同步开发的第二代动力电池,进度怎么样了?”

一个多月前,白杨从系统中获得了完整的第二代高功率锂聚合物电池技术资料后,便立刻成立了项目组,由王建国带队,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这项技术吃透,并实现量产。

这项技术,将让“龙蜂”无人机的续航时间和机动性能,再上一个恐怖的台阶。

提到这个,王建国的脸上立刻露出了兴奋和崇拜的神色。

“所长,您给的那份资料,简直就是神迹!我们一开始还有些地方看不懂,但越是研究,就越是心惊!太先进了!里面的很多设计思路,完全是超乎想象的!”

他激动地汇报道:“经过一个多月的攻关,我们已经基本攻克了所有的核心技术难点。聚合物电解质的配方已经调试成功,叠片式软包工艺也跑通了。”

“现在就剩下几个小问题,比如铝塑膜的封装气密性,还有极耳焊接的超声波功率参数需要再优化一下。”

“只要解决了这几个问题,随时可以投入量产!您之前让设备科那边提前搭建的半自动化生产线,已经全部安装调试完毕了!”

“很好。”白杨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才是他想要的效率。

给他一份“标准答案”,他手下的这群精英,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将答案变成现实。

他站起身:“走,带我去实验室看看。”

“哎,好!”王建国连忙起身,激动地在前面引路。

两人一前一后,穿过安静的走廊,来到位于实验楼三层的电池研发实验室。

和研究所里其他地方的“老旧”不同,这间实验室几乎是全新的。

纤尘不染的地面,一排排崭新的实验台,还有几台贴着外文标签、闪烁着指示灯的精密仪器,这些都是白杨特批经费采购的。

实验室里,几位研究员正穿着白大褂,在手套箱里小心翼翼地操作着。

看到白杨进来,都纷纷停下手中的工作,恭敬地喊了一声“所长”。

白杨摆了摆手,示意他们继续。

王建国拿起实验台上一个银灰色的、只有巴掌大小的方形软包电池样品,递了过来。

“所长,您看,这就是我们做出来的第二代动力电池样品。”

他一边说,一边报出了一连串让任何一个内行听了都会心脏停跳的数据。

“单体电芯重量150克,容量做到了5000毫安时,持续放电倍率可以达到30C,峰值放电50C!能量密度……超过了220瓦时每公斤!这比我们现在给‘龙蜂’用的第一代电池,性能提升了将近一倍!”

白杨接过那个小小的电池,在手里掂了掂,感受着那轻盈的重量中所蕴含的澎湃能量,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知道,有了这个东西,未来的天空,将会有更多属于华夏的“眼睛”在翱翔。

“刚才你说的低温性能问题,”白杨将电池放回实验台,开口指点道,“问题不在正极材料,而在电解液。”

“你们在现有的碳酸酯类溶剂里,按百分之五的比例,添加一种叫氟代碳酸乙烯酯的添加剂,再试试看。”

“氟代碳酸乙烯酯?”王建国愣了一下,迅速在脑海里搜索着这个陌生的化学名词,随即眼睛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