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全系统万亿次计算的先行验证开始!(2 / 2)

“周老,你们的思路,是不是一直围绕着如何优化‘主从式’的中心化调度模型?”白杨忽然开口问道。

周培明愣了一下,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对。我们一直以来的研究方向,都是设置一个或几个主节点,负责任务的分解和分发,其他从节点负责计算。我们认为问题出在主节点的处理能力或者分发算法上。”

白杨笑了笑,从笔筒里抽出一支铅笔,又拿过一张空白的草稿纸。

“方向错了。”

他一边说,一边在纸上迅速地勾勒起来。

他的笔速很快,线条却清晰而稳定。

“在万亿次这个级别,传统的中心化调度,本身就是那个最大的‘堵点’。无论主节点多强,它都会成为整个系统的性能瓶颈和单点故障源。”

“你们看,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个思路?”白杨在纸上画了许多个小圈,代表计算节点,但并没有画一个中心的大圈。

“我们不要‘主从’,我们要‘去中心化’。我们可以设计一种‘任务洪泛协议’和‘计算资源拍卖机制’。”

“当一个大的计算任务进来,我们不通过主节点去分解,而是把它打碎成无数个标准化的‘微任务包’,然后像洪水一样,广播到整个集群网络里。”

周培明和跟在他身后一直没敢出声的两个年轻研究员,立刻凑了过来,死死地盯着白杨笔下的草图。

“每一个计算节点,根据自己当前的负载情况,去‘认领’或者说‘拍卖’这些任务包。”

“算力空闲的,就多认领一些;算力紧张的,就少认领或者不认领。”

“这样一来,任务的分配就从一个‘中央集权’的过程,变成了一个所有节点共同参与的‘自由市场’行为。”

“这样……这样怎么保证任务的协同和最终结果的汇总?”一个年轻研究员忍不住小声问道。

“问得好。”白杨赞许地看了他一眼,“所以,我们需要在‘微任务包’里嵌入‘依赖关系标签’和‘完成信标’。”

“一个任务包的计算,可能会依赖另一个任务包的结果。节点在完成计算后,会把结果连同‘完成信标’一起,再次广播到网络里。”

“其他正在等待这个结果的节点,接收到信标后,就可以开始自己的下一步计算。”

“这……这不就是把调度的压力,分散到每一个节点上去了吗?这……这太……太天才了!”周培明院士的呼吸陡然急促起来,他一把抢过白杨手中的铅笔和草图,像是捧着什么绝世珍宝。

他那双因为长期伏案而显得有些浑浊的眼睛里,此刻爆发出惊人的光亮。

堵点!

他们苦苦追寻却找不到的堵点,原来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环节,而是他们整个设计的底层逻辑!

他们一直想着怎么去疏通那条八车道高速公路上的交通,而白杨却直接告诉他们,别修高速了,我们来建一个覆盖全城的、四通八达的城市路网!

这种“去中心化”、“分布式协同”的思想,在这个时代,简直是颠覆性的!

它完全跳出了现有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的框架,仿佛是从未来空降而来。

“茅塞顿开!茅塞顿开啊!”周培明激动得满脸通红,他拿着那张草图,手都在微微发抖,“白所长,你……你真是……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了!我……我代表计算机研究所,代表整个项目组,谢谢你!”

说着,他竟要站起来给白杨鞠躬。

“周老,使不得!”白杨赶紧扶住他,“这都是我们分内的工作。我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路,具体的实现,还要靠您和所里的同志们去攻关。”

“不不不,这不是思路,这是指路明灯!”周培明用力地摇着头,眼神里充满了敬佩和感慨,“有了这个方向,剩下的就是技术细节问题了。我敢保证,我们一定能把它实现!”

他小心翼翼地将那张画着草图的A4纸,像圣旨一样卷好,紧紧攥在手里,仿佛生怕它飞了。

“白所长,这个程序问题一解决,我们后续的验证工作就没有大的障碍了。”周培明的情绪平复了一些,但语气中的兴奋依然难以掩饰:“我估计,最多三天!”

“三天后,我们就可以进行第一次全系统万亿次计算的先行验证!到时候,还请您务必莅临现场,给我们……指点工作!”

他用上了“指点工作”这个词,这已经不是平级之间的邀请,而是学生对老师的恳求。

白杨看着这位为国奉献了一辈子的老科学家,心中也涌起一股敬意。

“好。”白杨重重地点了点头,“三天后,我一定到。”

周培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又和白杨确认了几个技术细节,这才心满意足地带着两个已经把白杨奉若神明的年轻研究员,脚步生风地离开了。

……

转眼,三天的时间过去。

初秋的京城,天高云淡。

一辆黑色的红旗轿车,平稳地驶离了市区,朝着西郊的方向开去。

白杨坐在后座,闭目养神。

轿车最终在一个戒备森严的大院门口停下。

这里没有挂任何招牌,只有门口站得笔直的哨兵和高高的围墙,昭示着此处的非同寻常。

计算机研究所。

车子经过严格的检查后,缓缓驶入。

院内绿树成荫,一栋栋朴素的五六层高的灰色科研楼静静地矗立着,与外面世界的喧嚣隔绝开来。

周培明院士早已在主科研楼下等候,他身边还站着几位气度不凡的中年人,看他们的神情和站位,显然都是所里或部里的重要领导。

看到白杨下车,周培明立刻快步迎了上来,热情地握住他的手:“白所长,你可算来了!我们都等你好久了!”

“周老,各位领导,久等了。”白杨微笑着和众人一一握手。

简单的寒暄过后,周培明迫不及待地领着白杨往楼里走去。

“验证机房在地下三层,为了这次测试,我们把整个地下的供电和冷却系统都做了升级。”

周培明一边走一边介绍道:“您上次提出的那个‘去中心化分布式调度算法’,我们组织了最强的团队,奋战了三天两夜,终于写出了第一版的验证程序。虽然还很粗糙,但……理论上是可行的!”

穿过长长的走廊,走下几段台阶,一股混合着臭氧和冰冷空气的独特气味扑面而来。

一扇厚重的、带有电磁锁的金属大门缓缓滑开。

眼前的景象,足以让任何一个对科技有追求的人感到震撼。

这是一个足有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巨大空间,一排排高达两米的黑色机柜,如同沉默的钢铁士兵,整齐地排列着。

无数的线缆,像密集的神经网络,在机柜之间、在地板之下、在天花板之上交织穿梭,各种颜色的指示灯在机柜上不停地闪烁,汇成一片沉默而壮观的星海。

整个机房里,只有巨大的风冷系统发出的“嗡嗡”声,像是巨兽在沉睡中均匀的呼吸。

几十名穿着白大褂的研究人员,正紧张地在各自的控制台前忙碌着,敲击键盘的声音此起彼伏。

机房正中央,是一面巨大的显示墙,上面分割成几十个小屏幕,实时显示着各个子系统的工作状态、温度、电压和网络负载。

“所有单位注意,最后一次系统自检开始!”

“供电系统正常!”

“冷却系统正常!”

“网络通信正常!”

“四千零九十六个计算核心全部在线!”

总控制台前,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负责人,正通过麦克风,有条不紊地下达着指令。

周培明将白杨引到总控制台旁边的观察区,这里视野最好。

他指着大屏幕:“白所长,你看,一切准备就绪。我们今天要验证的,是一个模拟千万亿级别的流体力学计算模型,这是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课题。”

白杨点了点头,目光平静地扫过那面巨大的屏幕。

“周老,”总负责人回过头:“所有准备工作完成,可以开始注入计算任务了。”

周培明深吸一口气,他没有立刻下令,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身旁的白杨。

这一刻,这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用行动表明了谁才是这个项目真正的灵魂。

整个机房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聚焦在了这个年轻得过分的总工程师身上。

白杨迎着众人的目光,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推辞。

他看着那片闪烁的灯海,看着那些充满期盼的眼神,沉稳而清晰地吐出了两个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