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大宝不做作业1(2 / 2)

- 如果是“注意力分散”:家长可以说“那我们一起把书桌上的玩具收起来,把电视关掉,这样你写作业时就不会被打扰了”。

共情沟通的关键,不是“说服孩子写作业”,而是让孩子明白“家长和他是一伙的”,从而愿意主动配合。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抗拒心理就会大大减少,这为后续制定作业计划打下了重要基础。

二、一起制定“简单计划”:让孩子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参与”

很多家长习惯替孩子安排作业:“你先写数学,再写语文,最后写英语,今晚8点前必须写完!”但这种“家长单方面制定的计划”,孩子往往不会认真执行——因为他们没有参与感,觉得“这是妈妈让我做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因此,解决孩子不做作业的第二步,是和孩子一起制定“简单、可行的作业计划”,让孩子成为计划的“主人”,从而主动承担起完成作业的责任。

(一)制定计划前,先“拆解作业任务”,降低孩子的畏难感

孩子之所以抗拒写作业,有时是因为看到“一堆作业”就觉得压力大,产生“我肯定做不完”的想法。这时候,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把作业“拆解成小步骤”,让孩子觉得“每一步都很简单,只要慢慢做就能完成”。

比如,孩子晚上有数学口算(20道)、语文生字抄写(10个)、英语课文朗读(1遍)三项作业,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把任务拆解开:

1. 第一步:先做数学口算,每天做10道,分2天完成,今晚先做10道;

2. 第二步:再写语文生字,每个生字写3遍,写完一个就画个“√”;

3. 第三步:最后读英语课文,读2遍,读熟后可以给妈妈当“小老师”,教妈妈读。

拆解任务时,要注意“难度由易到难”“时间由短到长”。比如先让孩子做擅长的科目,再做不擅长的科目,这样孩子能快速获得“我能完成”的成就感;每次安排的作业时间不要太长,低年级孩子每次15-20分钟,高年级孩子25-30分钟,避免孩子因长时间学习产生疲劳感。

(二)用“可视化工具”让计划更清晰,孩子更容易执行

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单纯的“口头约定”很容易忘记,因此制定计划时,最好用“可视化工具”,比如“作业计划表”“打卡表”,让孩子能直观地看到“自己要做什么”“做完了什么”。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一张“作业计划表”,表格里列出“作业内容”“预计时间”“完成情况”“奖励”几列,让孩子自己填写或画符号。比如:

作业内容 预计时间 完成情况(画√) 奖励

数学口算10道 15分钟 休息5分钟

语文生字10个 20分钟 吃一颗糖果

英语课文读2遍 10分钟 玩15分钟

也可以用“打卡贴纸”的方式:准备一张卡通贴纸,孩子每完成一项作业,就贴上一张贴纸,集齐3张贴纸,就能获得一个小奖励(比如周末去公园玩、多看10分钟绘本)。这种可视化的方式,能让孩子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度,每完成一项就有“成就感”,从而更有动力继续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