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信瑜伽(奉爱瑜伽):以虔诚的信仰为核心,通过对神灵的崇拜、祈祷和奉献,将个体的心灵与神灵相连接,在爱与奉献中达到身心的和谐。
4. 王瑜伽(皇家瑜伽):强调通过严格的修行体系(包括坐姿、呼吸、冥想等)来控制心灵和感官,实现身心的统一,为后来古典瑜伽的八支体系奠定了基础。
前古典时期的瑜伽,不仅在理论上更加完善,在修行方法上也更加系统,为古典时期瑜伽体系的最终形成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古典时期(公元前300年左右-《瑜伽经》成书后)
公元前300年左右,伟大的瑜伽大师帕坦伽利创作了《瑜伽经》,这部作品的出现标志着印度瑜伽真正进入古典时期,也标志着瑜伽行法被订为完整、系统的八支体系,瑜伽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哲学与修行学科。
《瑜伽经》全文共196条经文,分为四卷,分别阐述了瑜伽的目标、修行方法、修行过程中的障碍与解决方法,以及最终的解脱境界。其中,帕坦伽利提出的“瑜伽八支分法”(即八支瑜伽)是古典瑜伽的核心框架,为修行者提供了一条循序渐进、通往身心解脱的道路:
1. 持戒(Yaas):瑜伽修行的道德准则,包括不伤害、诚实、不偷盗、不纵欲、不贪婪五种行为规范。持戒是瑜伽修行的基础,要求修行者在行为上保持善良、正直,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
2. 遵行(Niyaas):个人的自我修养准则,包括洁净、满足、苦行、学习经典、敬奉神灵五种修行方式。遵行注重内在的修炼,通过洁净身体与心灵、培养满足感、磨练意志、学习智慧,为后续的修行打下坚实的内在基础。
3. 体式(Asanas):即瑜伽的体位练习,要求修行者通过各种身体姿势的练习,达到身体的稳定、舒适与健康。帕坦伽利在《瑜伽经》中强调体式应“稳定且舒适”,而非追求高难度的动作,其目的是为了让身体能够更好地配合后续的呼吸控制和冥想练习。
4. 呼吸控制(pranayaa):通过调节呼吸的节奏、深度和频率,来控制生命能量(prana)的流动。呼吸控制是连接身体与心灵的桥梁,通过练习可以净化呼吸系统、平静心灵,增强身体的能量。
5. 制感(pratyahara):即感官回收,指将分散在外界事物上的感官注意力收回,转向内在的心灵世界。制感是从身体练习过渡到冥想练习的关键步骤,有助于减少外界干扰,提升专注力。
6. 专注(dharana):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对象上(如呼吸、眉心、神像等),保持专注而不分散。专注练习可以进一步提升专注力,为冥想打下基础。
7. 冥想(dhyana):在专注的基础上,让心灵持续地、无间断地关注所选择的对象,达到意识与对象的融合。冥想是瑜伽修行的核心阶段,通过冥想可以平静心灵、消除烦恼,体验内在的宁静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