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古医探微淋巴瘤诊疗的思索(1 / 2)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古医探微:淋巴瘤诊疗的传承与思索

晨曦刺破云层,将第一缕金光倾洒在医馆的雕花窗棂上。窗棂间雕刻的云纹与灵兽在光影中若隐若现,投下的斑驳碎影在青砖地面上缓缓游移。屋内,艾草熏香混着砂锅中熬煮的草药气息,氤氲成一片朦胧的薄雾,将古朴的诊室装点得宛如仙境。

"吱呀——"厚重的榆木大门被缓缓推开,一阵刺耳的声响打破了这份宁静。一位身形佝偻、面容枯槁的淋巴瘤患者,在家人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跨进医馆。他颈侧的肿块犹如一颗狰狞的毒瘤,表皮紫黑腐坏,边缘焦褐如被烈火炙烤过一般,浓稠的脓水正顺着肿块缓缓渗出,在青灰色的粗布衣衫上晕染开大片诡异的暗渍,腐肉混合着脓血的恶臭味瞬间弥漫开来。患者双眼深陷,眼窝中涣散的瞳孔几乎失去了光彩,高高的颧骨突兀地隆起,原本红润的嘴唇此刻干裂青紫,每挪动一步都伴随着剧烈的喘息,仿佛用尽了全身最后一丝力气,整个人就像深秋荷塘里那株被狂风暴雨摧残得摇摇欲坠、濒临折断的残荷。

我握着毛笔的手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一滴墨汁"啪嗒"落在宣纸上,迅速晕染成一团不规则的墨迹,正如我此刻揪紧的内心。而身旁的张仲景却依旧神态自若,他轻轻将手中泛黄卷边的《黄帝内经》竹简,放置在刻满古朴药名的楠木案头,骨节分明的手指缓缓划过竹简上早已被岁月磨得模糊的文字,目光如炬:"你仔细瞧瞧这溃烂的模样,与《灵枢·痈疽》中记载的'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简直如出一辙。如今所说的淋巴瘤,虽说病名听起来新鲜,但究其根本,不过是毒邪、痰浊、瘀血相互勾结,胶着在一起,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壅滞不通,使得肌骨失去滋养罢了。从中医辩证的角度来看,这类病症大多呈现出虚实夹杂的状态。其中,热毒炽盛、痰瘀互结属于实证,而正气亏虚则为虚证。一旦人体的阴阳平衡被打破,气血运行和经络通畅受到阻碍,病邪就会趁机而入,在体表或者脏腑之中蕴结,进而引发各种病症。"

在古代医典中,痈疽泛指一切体表化脓性疾患。《黄帝内经》最早提出"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将痈疽的病因归结于气血运行失常与邪毒内蕴。痈者,红肿热痛,根浅易溃,多为阳证;疽则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根深难愈,多属阴证。看似与现代癌症概念相去甚远,实则暗藏联系——古人观察到痈疽"坚硬如石、溃后难敛、蔓延不止"的特性,与现代癌症的浸润性生长、易复发转移等特点不谋而合。如宋代《卫济宝书》记载"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其描述的肿块形态与某些恶性肿瘤极为相似;清代《外科证治全生集》更指出"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这种将疾病归因于体内瘀滞的理论,与现代医学中肿瘤微环境学说存在微妙共鸣——肿瘤细胞的增殖依赖于异常的血管生成与代谢紊乱,恰似中医所述的气血瘀阻、痰浊凝聚。

"以针灸之法,是中医治病的一大精髓,它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清热解毒。对于这种病症,我们首先要选取局部的阿是穴,也就是肿块周围疼痛最明显的地方,再配合与脾胃经络相关的重要穴位。"张仲景熟练地捻起一根银针,放在烛火上仔细炙烤,跳跃的火苗映照在他专注的脸庞上,银针渐渐被烤得微微发烫。他一边说着,一边示意我将针具递过去,随后便手法娴熟地开始为患者针刺。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从犊鼻穴往下量3寸,也就是四横指的距离,在犊鼻与解溪的连线上。这个穴位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就像是人体的能量补给站,能够有效调节脾胃功能,增强人体的正气。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从内踝尖向上量3寸,在胫骨内侧缘的后方,它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三条阴经的交会穴,具有健脾利湿、调补肝肾的功效。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处,作为足太阴脾经的合穴,在利水渗湿方面的效果非常显着。"张仲景一边进针,一边耐心地向我讲解每个穴位的准确位置和独特作用。他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灵活运用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手法,银针在穴位中轻盈地转动,仿佛在与人体的经络进行着一场奇妙的对话,试图唤醒沉睡的经气,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艾灸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神奇功效,它能够温通经络、散寒除湿、消肿散结。"张仲景点燃一根艾条,在患者肿块局部以及神阙、关元等穴位上方缓缓移动。艾条燃烧产生的袅袅青烟徐徐升起,淡淡的艾香逐渐弥漫开来,驱散了室内部分难闻的气味。"神阙穴就在肚脐中央,这里是人体生命的关键所在,艾灸神阙穴可以起到回阳救逆、健脾和胃的作用。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往下量3寸的位置,它是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能够培元固本、补益下焦。我们采用温和灸的方法,让患者局部感受到温热舒适,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人体的阳气,从而驱散体内的寒湿痰瘀等病邪。"张仲景专注地操作着艾条,眼神中透露出对古老中医疗法的笃定与自信。

与此同时,长安城朱雀大街上,晨雾还未完全消散,一层轻纱般的薄雾笼罩着街道两旁的青瓦白墙。张仲景医馆檐角的铜铃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咚"声,仿佛在热情地招呼着前来求诊的患者。一位白发苍苍、满脸焦急的老者,脊背因为常年的劳作微微弯曲,此刻几乎是半抱着身形消瘦、面色苍白的少年,心急如焚地跨过医馆的门槛。药柜上"千方易得,一效难求"的匾额在晨光的照耀下微微发亮,与弥漫在空气中的当归、陈皮等草药香气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既安心又充满希望的氛围。然而,少年身上浓重的水渍气息却打破了这份宁静,让人不禁对他的病情充满担忧。

"大夫,求求您救救我孩儿!"老者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助和哀求,浑浊的泪水顺着他布满皱纹的脸颊不断滑落,滴在少年单薄的肩头上。少年姚xx一直低垂着头,不敢抬起视线,宽松的粗布裤管下,左大腿根部隆起的肿物随着他微弱的呼吸微微起伏,仿佛一个随时可能破裂的气球。六年前,同样的位置曾经长出一个如孩童手掌般大小的透明肿块,当时在城西医馆进行了手术切除,拿到病理报告上写着"淋巴管瘤"的那一刻,全家人悬着的心才暂时放了下来。可是谁也没想到,术后仅仅一年,噩梦再次降临,阴囊与大腿根部又密密麻麻地长出了许多晶莹剔透的水泡,这些水泡就像一串串诱人的葡萄垂挂着,但却无比脆弱,稍微一碰就会破溃,流出源源不断的液体,甚至浸透了三层厚厚的棉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