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 呦呦铁蛋:《我的文联主席妈妈》,从这里开始了……(1 / 2)

……

2010年9月11号上午,北平梅地亚中心。

这座由央视投资运营的酒店,因其与广电系统的深厚渊源,历来是传媒行业重大发布、高端论坛的首选之地。

其名“梅地亚”取自英文“Media”的音译,本身就昭示着它与媒体圈的共生关系。

这些年以来,问界几乎成为梅地亚新闻发布业务的最大金主了,包括这一次的《太平书》研讨会,本来应该放在电视协会或者广电部门等官方机构,亦或是问界大厦皆可。

但问界方还是自掏腰包选择在梅地亚中心举办,一方面还是借助其官方背景和良好设施,确保会议规格与剧集影响力匹配,满足各部委领导、学界泰斗与业界代表出席的环境需求;

另一方面,此处常年有国内外媒体驻守,是天然的新闻集散地,极易制造和放大舆论声量。

将研讨会置于此地,本身就是一种强势的信号释放,这部作品值得在离舆论最近的地方被郑重讨论。

距开会尚有一小时,梅地亚中心门前已是水泄不通。

长枪短炮的记者们早已抢占了酒店门廊、车道两侧的所有有利地形,安保人员拉起警戒线,艰难地维持着秩序。

来自CCTV、各省级卫视、平面媒体及新兴门户网站、视频平台的记者们混杂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焦灼的期待和竞争的火药味。

挂着各使馆黑色牌照的车辆、各大影视公司的公务车、以及不少闻讯赶来的粉丝车辆,将原本宽敞的车道变成了缓慢蠕动的停车场。

喇叭声、催促声、以及记者们为抢占机位发生的短暂争执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场行业盛宴特有的喧嚣前奏。

“来了来了!LL825来了!”

眼尖的记者一声高呼,如同在滚烫的油锅里滴入冷水,瞬间引爆了全场。

所有镜头、所有目光,齐刷刷聚焦向缓缓驶入专用车道的黑色轿车。

得益于无孔不入的狗仔和记者们,现在首富家的几辆车的车牌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特别是这辆带有象征意义车牌“825”的迈巴赫。

训练有素的酒店门童迅速上前,但车门已从里面推开。

依旧是一身西装的路宽淡定下车,没有系领带,衬衫领口微敞,显得沉稳、干练而不拘谨。

旋即很自然地伸手,一只戴着素雅手链的纤手轻轻搭在掌心。

刘伊妃下车,罕见地身着和丈夫相得益彰的黑色女士西装,不过是古驰早秋系列的象牙白色双排扣西装套裙。

上衣的剪裁极为精良,贴合身线的设计勾勒出她挺拔优雅的肩颈线条和纤细腰身,微宽的戗驳领平添几分力量感。

最为点睛之笔的是腰间两侧装饰的古驰标志性金色互扣式双G马衔扣织带,不仅巧妙地将上下装衔接,更在行走间随着步伐若隐若现,成为整体简约造型中的奢华焦点。

做了古驰全球代言的娱乐圈泥石流终于不摆烂了,现在只要是出门必定“精心雕琢”,至少在衣物配饰上不能有什么差错。

这是女明星的自我修养。

今天本来也是个研讨会,只不过出于宣传目的“添油加醋”了一番,当然也没有给陈道名、刘伊妃、李雪建、井甜等明星演员,以及张晓龙、张黎等导演红毯亮相的机会。

大家都是相互寒暄,快步通过进入会场。

但按捺不住的各地记者还是雀跃地拦住了关于“金马北影之争”的绝对焦点人物。

“路导留步!请问对金马奖执委会昨天的声明有何回应?”

央视记者的话音刚落,其他媒体的提问便如同出膛的子弹,从不同方向射来,角度刁钻,意图撕开突破口。

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语速极快的女记者不要命地往前挤:“路导!金马执委会在声明中明确指出,北平电影节设置的各项规则,是‘以市场体量和资本力量进行文化排他’,旨在建立单一的文化评判标准。您如何回应这种关于文化霸权的指责?”

小刘皱眉看着她,身边的路宽却脚步不停,“你哪个单位的?”

“楠……楠风窗。”女记者还是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到这位内地首富,被这道淡然的眼神看得有些瑟缩,旋即又鼓起勇气直视他。

“哦,楠方的。”路老板看实在有些挤不动了,站在原地笑道:“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西方国家的新闻发言人呢,怎么文化霸权都出来了?”

“等未来某天,我有权力规定电影必须用什么型号的摄像机还是胶片拍摄了,再问我这个问题不迟。”

这会儿陈道名、李雪建、郑小龙、张黎等人都在会议厅门口寒暄闲聊,听了这话都是一阵轻笑,这位身上的热闹永远不缺。

特别是陈、李、郑三人都是各行业协会的副会长、理事长级别的人物,敏感度很高。

在他们看来,并不觉得这一次路老板和金马的意气之争会有太严重的后果,只不过会有点儿像地缘政治中国家之间的互相指责,最后不了了之。

一个操着一口港普的记者续杯:“路导,您手握问界庞大的资本和亚影学院的学术话语权,通过北平电影节并制定明显具有针对性的规则,这是否是您利用自身影响力,来解决个人与某个奖项之间的历史积怨?您如何确保北平电影节的公正性,不会沦为个人意志的工具?”

还没等他回答,稍微温和一些的《文艺报》记者追问道:“路导,对于《球状闪电》和《太平书》被金马执委呼吁、并已经联合岛内电影界联合抵制的行为您如何评价?”

“好了。”路老板挥挥手示意鼓噪的记者们噤声,“大家采访的需求和心情可以理解,但今天是官方组织的《太平书》研讨会。”

他抬手示意研讨会会议室门口已经被记者堵死,这显然不大合适。

“路导,要不你简单讲讲吧?”一位戴着鸭舌帽的国内媒体记者笑道,“不然我们这抓耳挠腮的,跟追更《太平书》一样,难受啊?”

刘伊妃倒是认得他,这是居文沛《世界电影之旅》栏目的记者之一,隶属电影频道。

小刘见老公脸上的神色,笑着出言转圜:“大家待会儿多给《太平书》做做宣传,让问界多赚钱、中国文化多推广,路老板一开心就跟你们多聊几句啦。”

小刘话里的亲昵和直白,将现场的肃然冲淡了不少。

她本人更是没将所谓的“金马封杀事件”当作需要严阵以待的大事,言语间是一种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的自然而然的忽略。

这种姿态,由她这位首富夫人、近期国际影响力大增的华人女星说出来,显得格外有说服力。

而七年前,她还是那个被当做突破口的、初出茅庐的小女孩呢。

路老板侧头看了眼老婆,眼底闪过一丝笑意,顺势接过话头,有些无奈道:

“现在网络上把这件事炒作得太严重了,其实原先就是本人作为北影节的副主席,在北电开学典礼上帮着这个品牌打的一个预告和广告罢了。”

“但你们偏偏要扯到金马,还添油加醋地写了一些江湖恩怨,看起来还挺像那么回事儿。”

路宽无所谓地笑笑:“首先,关于北平电影节的规则设置——”

“任何一个电影节,就像一家餐厅,总要有自己的招牌菜和定位。说它是完全的曲解,我更愿意理解为‘特色’。我们希望鼓励华语电影人,把最好的作品、最重要的亮相,留给自己家门口这个正在努力搭建的舞台。”

“这就像家里有了喜事,先请自家人和最近的亲朋热闹一下,这谈不上霸权,只是一种主场的诚意和期待。至于别人要不要来,我们欢迎;暂时不理解,我们也尊重。时间会证明,这个舞台值不值得。”

相比于金马方面的跳脚,他的语气同昨天在微博上的一笔带过相似,更像是在谈论一个不太懂事的远房亲戚。

谈到所谓的“个人恩怨”,路老板更是带着些许无奈和豁达:“把一部作品、一个电影节的诞生,归结为某个人的私人情绪,这恐怕是把复杂的文化产业建设想得太简单了。”

“问界和亚影通过北影节所做的任何事,其核心目标从来只有一个:就是在保证自身生存和盈利的前提下,为中国电影培养人才、拓展渠道、积累经验,增强首都在世界的文化影响力,我的个人感受在这个大目标面前,微不足道。”

他稍微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刚才提问的几位记者,语气更加肃然了一些:

“至于金马方面所谓的抵制,目标包括在上映至尾声的《球状闪电》和奈飞平台的《太平书》,我今天在这里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应——”

“北影节设置的初衷,是从单纯的电影艺术和商业角度出发,做一个能够排除其他因素,推动华语电影发展的项目。”

“但同时,我们也关注到现在已经有一些和金马关联颇深的执委、导演、演员捏造、歪曲事实,甚至威胁呼吁当地部门采取行正手段对问界的影视作品进行封杀,包括但不限于《球闪》下映、屏蔽所有关于《太平书》的营销信息等等。”

现场一片哗然!

包括了不远处原本笑呵呵看热闹的李雪建、陈道名、郑小龙等人,原来事态已经发展到这么严重的地步了。

但即便是获悉了这些由侯笑贤等岛内同行传来的消息,路老板依旧态度坚定:

“对此,我不能代表北影节表态,在北影节的规制设置上,我们无条件服从市府和筹备委员会的决定。”

他话锋一转:“但是,我可以代表问界以及业内所有友好企业表态——”

“对于这些激进的做法和言论,我们不能理解、不予置评、也不会承诺放弃对等的反制,请有些鬼蜮心思的文艺界人士,尽早迷途知返,勿谓言之不预。”

……

路老板始终把冲突和争议压制在电影和文化层面,但尽管如此,他的强硬姿态也足够记者们写就数篇雄文了。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通过现场记者的手机、微博、短讯,瞬间传遍了整个中文互联网世界,并迅速向海外扩散。

#路宽回应金马抵制#、#勿谓言之不预#等词条火速冲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前列。

业内论坛、媒体评论员、影评人、普通网友瞬间展开激烈的争论。

支持者认为路宽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展现了东大电影界的底气与风骨;

反对者或质疑者则批评其言论“过于强势”、“可能激化矛盾”、“不顾大局”。

梅地亚中心会场内,即将开始的《太平书》研讨会仿佛也变成了内地影视产业面对外部压力时,一次展示内部团结、实力与定力的聚会。

会场内,陈道名、李雪建等人以及对口部门领导们低声交谈,神色凝重中带着思索,研讨会主持人已施施然走向讲台。

关于《太平书》艺术成就与产业影响的专业讨论,在一股山雨欲来的氛围中正式开始了。

郑小龙和路宽谦让了一下,在后者的掌声支持下迈步上台。

他这个总导演在《太平书》的制作过程中颇费心力,本就是能拍出《甄嬛传》这种精品剧集的行业老人,再加上的问界的专业制作、营销团队的配备,能有现在这样的作品质量并不奇怪。

这个自豪地表功和展示的机会理应属于他,收益归于问界,荣耀归于大家。

“在正式进入艺术研讨之前,请允许我先向大家汇报一下《太平书》自开播以来,截止第三集播毕后的一些初步数据和不成熟的成绩,权当抛砖引玉。”

郑小龙的话语平和,但内容立刻吸引了全场所有人的注意力,尤其是刚刚经历了门外风波的媒体记者们,纷纷竖起耳朵,拿起笔或开启录音设备。

“自8月25日首播以来,《太平书》在智界视频平台的首播数据持续攀升。首集24小时正片有效播放量突破9800万次,创下平台历史最高纪录;前三集总播放量已累积突破2.8亿次。付费会员增长幅度,在剧集播出期间环比增长达到550%。”

台下响起一阵惊叹,这个数据在2010年的网络视听行业堪称天文数字,不知道即将上市的、以视频网站为主业的乐视文化怎么看待这个数字;

而市场在《太平书》这样的现象级项目诞生后,又会给他们多高的估值。

郑小龙稍作停顿继续道:“在传统电视端,虽然我们采取了‘台网同步’的播出策略,但根据CSM全国网数据,旅游卫视跟播的收视率依然达到了1.85%,市场份额突破7.2%,位居同时段全国第一。这表明精品剧集的内容吸引力,能够有效跨越媒介平台的界限。”

“在国际传播方面。”郑小龙的语气带着一丝自豪,“通过奈飞平台,《太平书》也取得了远超我们预期的成绩。首播周,该剧成功跻身奈飞全球英语区收视榜前五名,在包括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在内的12个国家位列每日热度榜榜首。”

“截至目前,奈飞全球独立观看户数已超过1500万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奈飞平台的‘完成率’、即观众看完一整集的比例高达89%,用户评分稳定在4.7星,这充分说明了其跨文化传播的接受度和剧集本身的粘性。”

这些具体而震撼的数字,通过郑小龙平实的语调念出,更具说服力,清晰地勾勒出《太平书》作为一部现象级剧集在国内外的巨大影响力。

“当然,作为创作者,我们更关心观众对内容本身的反馈。”郑小龙话锋一转,神情变得更为认真,“最近才播出的第三集,无疑是开播以来引发讨论最激烈、情感冲击最强烈的一集。我们内部也将这一集,特别是李雪建老师与刘伊妃女士的最后一场对手戏,视为全剧第一阶段最重要的华彩乐章和高潮所在。”

全场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坐在前排的李雪建和小刘,两人都微微颔首,神态沉静。

郑小龙的声音充满了敬意和赞叹:“根据我们实时监测的后台数据,在第三集《白起之死》播出时段,尤其是最后二十分钟,智界视频平台的实时在线观看人数和弹幕互动量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峰值弹幕量是平日的三倍以上。”

“关键词‘白起’、‘顾楠’、‘心疼’、‘演技封神’以极高频率刷屏。单集播出后一小时内,围绕该剧集的社交媒体讨论量激增300%,#白起之死#、#刘伊妃演技#、#李雪建教科书级表演#等话题迅速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首。”

“观众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被李雪建老师所演绎的白起,最后一刻的复杂心境与悲壮抉择所震撼。”

“他将一位功高震主、深知必死、心怀苍生却又不得不屈从于王权与政治现实的‘战神’的悲怆、无奈、释然以及对弟子最后的期许与爱护诠释得入木三分,堪称殿堂级的表演示范。那种无需嘶吼呐喊,仅凭眼神、微表情和节奏掌控便能撼人心魄的力量,让我们所有主创人员都深感敬佩。”

郑小龙看向李雪建的方向,带头轻轻鼓掌,全场立刻报以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是对老艺术家卓越演技的最高致敬。

郑小龙又谈到他的对手戏女演员:“优秀的青年女演员刘伊妃,则完全摆脱了过去的角色形象的束缚,精准捕捉到了顾楠这个‘穿越者’在目睹恩师被自己无意中推向更深渊后的巨大震惊、崩溃、悲愤与最终的绝望成长。”

“从试图反抗的冲动,到被师父严厉喝止的错愕,再到亲手完成‘裁决’时的颤抖与麻木,最后怀抱头颅立于庭前的那份孤绝与冰冷……”

“她的表演层次丰富,情感转换极具爆发力和感染力,尤其是眼神戏,将角色内心的撕裂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就我本人而言,这是她在表演艺术上的一次重要飞跃和成熟。”

现场又是一阵热烈掌声,郑小龙总结道:“《太平书》前三集所取得的成绩和反响,充分证明了我们坚持以电影级制作水准、严谨的历史考据、深刻的人物刻画和普世的人文关怀来创作这部作品的路径是正确的。”

“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剧,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古今,引发了关于历史、人性、权力与责任的广泛思考。这也为我们接下来的创作带来了更大的动力和更高的要求,谢谢大家!”

总导演郑小龙用数据和专业评价勾勒出《太平书》的宏大数据版图时,网络世界另一端,智界视频的独家直播频道里,早已化身为一片沸腾的海洋。

这里是天仙粉的绝对主场,各种弹幕飘飞。

随后是官方致辞环节,相关部委和行业协会的领导先后上台发言,对《太平书》取得的艺术成就与产业影响给予了高度评价。

广电部门相关领导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该剧“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成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精品力作”,并现场授予《太平书》“年度重点影视项目推介”荣誉牌匾。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则宣布,将该剧列为“中国电视剧艺术创作标杆案例”进行行业推广。

《人报》文艺部负责人宣布将推出专题评论,盛赞其“以史诗品格重塑历史剧审美范式,为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树立了新标杆”。

燕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表示,已将《太平书》纳入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案例库进行教学研究。

这一系列来自官方、学界和主流媒体的权威认定与崇高荣誉,从不同维度奠定了《太平书》作为一部“现象级标杆之作”的行业地位与历史价值,为其后续的奖项申报与经典化路径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