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国观率领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等朝廷核心重臣得以在皇极殿内陪宴,与皇帝近距离接触。
而其余各级官员则按照品级,在殿外的广场上依次就座。
宴席极尽丰盛,山珍海味,水陆杂陈。
崇祯更是大量赏赐陪宴官员金银、钞币、名贵丝绸,尤其是对近年来在平定内乱、稳固边防中有功的将士们封赏更是丰厚无比,以示皇恩浩荡。
到了下午,崇祯做出了一个较为罕见的举动。
他在大批太监和侍卫的簇拥下登上了高大巍峨的午门城楼,接受京城百姓的自发朝拜。
此时,午门前的广场以及长安街两侧,早已是人山人海,万头攒动。
见到皇帝现身,城楼下顿时爆发出排山倒海般的“万岁”欢呼声。
同时早已准备好的舞龙、舞狮、高跷、杂技等各式各样的百戏节目纷纷上演,锣鼓喧天,欢声雷动,将节日的气氛推向了第一个高潮。
崇祯则是笑着下令向欢腾的人群抛洒刻有“万寿无疆”字样的万寿喜钱。
金灿灿的铜钱如雨点般下,引得百姓争相捡拾,场面热烈非凡,与民同乐的氛围达到了顶点。
时间很快来到了晚上,皇宫内部的庆祝宴会则在乾清宫进行。
周皇后、田贵妃、袁贵妃以及张太后皆盛装出席,光彩照人。
皇子、公主们也纷纷献上自己亲手准备的寿礼,或是一幅字画,或是一件手工,家宴的气氛温馨而融洽。
宴会之后,崇祯兴致不减,携后妃们登上宫中地势最高的平台,观赏内府监精心筹备璀璨烟花。
一簇簇绚丽的烟花在漆黑的夜空中炸开,形成五彩斑斓的图案,将整个北京城的夜空照耀得如同白昼,也为这盛大的一日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而在整个万寿节庆典过程中,身为太子的朱慈烺自然也全程参与。
但毫无疑问,这一日的绝对主角是崇祯。
因此朱慈烺这位太子倒显得不那么起眼了。
不过朱慈烺本人对此毫不在意,反而乐得清闲。
万寿节的喜庆余韵尚未完全消散,紧接而来的春节又为北京城注入了新的活力。
贴春联、放爆竹、串门拜年、逛庙会.
整个京城再次陷入一片热闹欢快的海洋之中,年味浓郁,持续了整整半个月的光景。
节后不久,朝廷正式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人事任命。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关于洪承畴的任命。
皇帝下旨,准许洪承畴入阁参政,并命其与内阁首辅薛国观一同主持即将到来的崇祯十六年癸未科会试。
具体分工是,薛国观担任正主考官,洪承畴担任副主考官。
面对这样的决定,朝廷的文武百官们虽然私下难免有些议论,但公开层面并没有太大的反对声音。
毕竟洪承畴在辽东经营多年,稳住了危局,功绩卓著,这是有目共睹的。
其资历、能力也足以胜任阁臣之职。
加之年前那场风波最终证明他是被污蔑,反而为他赢得了一些同情分。
因此让他入阁在大多数人看来是顺理成章、无可非议的事情。
就这样,洪承畴顺利步入帝国权力的核心层,并且肩负起协助薛国观选拔天下英才的重任。
时光飞逝,眨眼间又过去了一个多月。
终于到了天下士子翘首以盼的癸未科会试之期。
此时从全国各地汇聚京城的数千名考生早已摩拳擦掌,准备投身这场足以改变他们一生命运的激烈角逐。
经过整整九天三场紧张煎熬的考试之后,试卷被统一收走、糊名、誊录、校对,然后送入戒备森严的阅卷场所。
又经过考官们夜以继日的紧张评阅和反复磋商,最终的结果终于在万千期待中出炉了。
本科会试,总共录取了三百八十名贡士,获得了参加最终殿试的资格。
不过有一点必须要明一下,那就是大明的科举制度并非许多人想象中那样完全“唯才是举”的绝对公平。
为了保证帝国疆域内不同地区的人才都能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避免出现某一区域垄断科举名额,导致政治势力失衡。
明朝自宣德年间以后,逐渐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则。
那就是实行分卷录取制度。
具体而言,就是将全国的应试举子按照地域划分为三个大的卷区:
南卷:包括应天、苏州、松江、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地。
这些地区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录取名额最多,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五左右。
北卷:包括京城、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地。
录取名额次之,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五。
除此之外还要中卷:包括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
不过中卷录取名额最少,占总数的百分之十。
而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出于政治平衡的考虑,防止一家独大,也避免某个偏远省份的考生全部榜导致地域情绪失衡。
所以古代的科举在公平之外,更强调均衡。
实际操作中,主考官首先会确定本届录取的总人数,然后严格按照上述比例,计算出南、北、中卷各应录取多少人。
接下来的排名,是在每个区域内部独立进行的。
阅卷官会在堆积如山的南卷中选出最优秀的前百分之五十五的考生,在北卷中选出最优秀的前百分之三十五,中卷也是如此。
这就意味着一个在南卷区竞争激烈、不幸名孙山的考生,其实际的学识很可能远高于在北卷区乃至中卷区高中前列的考生。
总而言之,这其中的门道、权衡和潜规则复杂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