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一遇风云变化龙(1 / 2)

就在李显忠有些认命的同时,刘淮看着手中两封捷报,脑袋一时间都有些发懵。

由于关西与幽燕的地理位置相距甚远,中间还隔着一个金国,再加上如今刘淮与陆游分属两方,因此陆游在关西大捷的军情与辛弃疾在吕梁山之战的结果乃是在同一日送达到燕京的。

无非就是一个简略几句,一个详细繁复罢了。

句实话,刘淮在这一刻真的是有些懵了。

这相当于什么呢?

打个比方。

一个穿越者穿到宋朝,去武庙烧香进贡,武成王姜太公的泥塑金身高居首位,享受主祭。

然而穿越者却发现陪祀之人左边是李白,右边是杜甫,两人以平定安史之乱功臣的身份彪炳史册。

这特么谁能想得到呢?

刘淮扶着额头,颇有哭笑不得之状。

自从他穿越过来之后,陆游与辛弃疾诗词没写几首,一个成了名臣名帅,一个成了天下名将,颇有一些世事难预料之感。

坐在一旁,以幕僚身份参加了大汉开国大典的胡铨看了一遍军报之后微微失神。

不过他毕竟是从靖康年间就摸爬滚打过来的老愤青了,属实是走南闯北见得多了,很快就收拢了心神,并且对一旁的梁肃使了个眼色。

梁肃两眼一翻,全当没看见。

梁大军师可是八面玲珑的人物,他立即就想明白了胡铨所想。

无非是担忧辛弃疾功高盖主嘛。

的更明白一点,是担忧刘淮觉得辛弃疾功高盖主。

对此,梁肃也只能无语以对。

虽然理论上刘淮与赵构同属开国皇帝之列,但从根本上来,这特么能是一码事吗?

辛弃疾所统领的所有河南大军,包括飞虎军在内,甚至包括辛弃疾本人在内,全都是刘淮亲自去收拢、整编、训练的。

句大实话,没有刘淮打下的制度性基础,如今看起来十分妥当的汉军众将有一个算一个,全是乌合之众。

辛弃疾怎么可能功高盖主?!

胡铨眼见场面一时僵住,在咳了两声后道:“大郎君,辛都督此战打得漂亮,绝类当年完颜娄室击溃西夏一战。”

刘淮回过神来,挑了挑眉毛:“哦?胡相公难道还知道当日完颜娄室是如何作战的?”

“当不得这声相公。”胡铨并没有因为刘淮年轻就拿捏姿态,直接拱手来言:“我仔细翻阅过朝中文书,当日金国灭辽,西夏因与辽国有姻亲,又是盟友,因此西夏国王李乾顺遣大将李良辅率四万大军救援辽国。

当日,完颜娄室麾下只有一千骑兵,之前还败过几场,失了些许锐气。

但这名金国开国名将却将一千骑兵分散开来,不断袭扰引诱西夏大军,搅乱西夏大军阵型之后,全军齐出,从正面击溃了西夏四万大军。

一战之后,西夏逃生者寥寥,李乾顺骇得直接杀掉了辽国公主出身的王后,而他与王后所生的太子也在一年后死去。”

刘淮听得连连点头。

果真是古之名将的战法都是相似的。

别的不,辛弃疾最后用骑兵侧翼引诱宋军骑兵,随后转身直扑邵宏渊大旗的做法,简直就跟亚历山大收拾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的手法一模一样。

无非就是亚历山大没有拎着炸药包狂轰滥炸罢了。

胡铨继续道:“完颜娄室此人不愧为金国开国名将,在攻打河中府时,大宋将士离散,慌不择路逃入黄河,完颜娄室却派遣兵马救人,自此才让河中府百姓归心。”

刘淮知道这老愤青自然不是在夸赞完颜娄室心思纯良,而是在变着法的劝谏:“胡先生多虑了,汉家自有法度,辛五郎也算是建国元老,如何能妄加杀戮呢?”

刘淮着,不由得再次瞥了文书一眼:“我甚至觉得辛五郎如今已经发放钱粮,将那些民夫陆续送回家了。”

梁肃在一旁也露出了些许玩味笑容。

汉军最凌厉的从来都是政治攻势,往往是兵马未动,人心先动。

辛弃疾不趁着宋国朝中发生巨变人心动荡之时,发动一轮新的政治攻势,那才是咄咄怪事。

“不辛五郎了,大汉草创,刘侍郎他们搞出的那套典章还是得用上的,辛五郎此战功勋当为郡王。”

刘淮先定下了基调,就将手中厚厚一摞报捷文书放在一旁。

这不是不重视辛弃疾的功勋,反而是因为这份功勋实在是太重了,以至于刘淮不可能与两三个人三言两语之间就能定下。

最起码要在大朝会中正式商议,然后通过邸报等各种手段传扬天下,以夸其功勋才对。

刘淮看向胡铨,转移了话题:“胡先生在燕京可是住得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