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陷落之后
南阳,是今汉开国之君的家乡,是一个王朝的龙兴之地。
但随著农民起义的愈发浩大,南阳也不免受到冲击。
渡过淮水的黄巾军对这里发起了进攻。
然而南阳城坚墙高,并不容易攻打。
于是,张角拿出了火药——
此时的火药,仍旧无法做到剧烈有效的爆炸,将一面厚实的城墙,直接炸出一个大洞。
但由投石车抛射到城内,点燃内里的防具、粮草,再用那雷声大雨点小的爆炸,扰乱敌人的军心,还是可以做到的。
而今汉世祖崛起时,那充满神话传说的经历,也让夜间见到一个个火球朝著自己飞来的南阳守军,不受控制的想起了当年的「昆阳之战」。
那从前汉时便兴起蔓延,被王莽利用,也被从中获得利益的光武帝暗中放任,用来神化刘氏地位,故而在民间极有影响力的谶纬,在当夜终于结出了让汉室无法接受的苦果。
「兴于火雨,亡于火雨!」
「刘氏当真天命已尽了!」
当火球一个个的飞来,落在城内房屋的瓦片上,落在囤积的粮草上,落在士卒的身上时,有人捂著耳朵,于那一声声的爆裂响动中,喊出了这样一句话。
许多士卒当即丧失了防守的意志。
哪怕决意忠君报国的将军,用鞭子去驱动,去责骂,也没办法使得因为这场「天火」而熄灭下去的东西,再度燃烧起来。
南阳随即陷于贼手。
消息传到洛阳,皇帝自然震怒。
而在「龙兴之地」失陷的怒火之下,还有一层让皇帝无法接受的原因。
火药,是他当年看都不看,管都不管,直接放弃的东西。
因为在他眼里,这东西并没有投资价值。
哪怕有老人苦苦哀求,也没有动摇他「变卖祖宗资产」的心意。
可谁能想到,会有人将其用在战场上,用在南阳那儿呢?
皇帝常自诩为「天下第一大商人」,敢卖别人不敢卖的东西,敢做别人不敢做的生意。
结果太平道的人,却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他在投资方面,一点眼光也没有。
这如何能让自负的皇帝忍受呢?
「这不是朕的错!」
「一定是史道人暗中勾结张角,将火药的配方流散到了外面!」
皇帝不知道各地太平道之间的联系,但他记得史道人曾为太学生们求过情。
指不定就是趁著这样的机会,他窃取了国家机密,让大汉在此时此刻,遭受了难以承受的损失!
再深入想一想,当年自己还在河间时,张角便率人过来,与之见过一面。
后面自己一登基,便有史道人自荐亲近————
未尝不是太平道的阴谋啊!
「哈!」
洛阳的曹太尉家中,一位曾就读于太学,之后在牢狱中受苦颇多,折断了几根手指,出来后无处可去,便投奔了曹氏的中年人,听闻天子震怒的事情后,忍不住笑了出来。
那与之经历相同,堪称生死之交的友人便不解的问道:「你为何突然发笑?」
「当然是想到了高兴的事!」
面容满是沧桑的男子伸出残缺的手掌,关上了门窗,又取出一壶浊酒,为自己与朋友添上。
他就著室内的昏暗,饮著浊酒,笑容间带著几分切齿的味道。
「想来陛下此时,一定恨急了咱们还有史道长。」
友人稍微一想,便知道对方话中的意思。
他摇了摇头说,「————都是过去的事了,何必再多言呢?」
如今风大雨狂,隔墙也可能有耳,为保安全,还是少说为好。
「过去了的伤害也是伤害。」
「时间再久,我的手指还能长出来吗?」
「每年春秋雨雾浓大一些,我在牢狱中被人打折过的腿,还会发疼发肿。」
「————那些伤疤还在,我忘不掉当时的痛苦。」
友人于是不再劝他,只再检查了下门窗是否封得严实,外面是否有人偷听。
在监狱中时,他也是吃过苦头的。
只是侥幸没有损伤肢体罢了。
那人端著酒,继续呵呵笑道:「当年陛下根本不愿搭理我们,学校中的老师,也被他弃之如敝履,更不用说研究出来的成果了。」
「现在因为火药吃了苦头,意识到它的好处了,想来陛下也不会反思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只会怪罪咱们没有保留好火药的配方,没有忍受痛苦和摧残,继续无私的为朝廷效力。」
「可他也不想想!」
「天底下又有谁,生来是愿意吃苦的呢?」
太多的努力,太多的奋斗,在其背后都有人所追求的目标。
若是目标没办法实现,耗费的心血得不到弥补,只靠一句「天命」,只靠一声「忠诚」,那些挣扎于世间的芸芸众生,谁愿意为了刘氏累死累活呢?
他们可不像世家豪强,生来就有著丰富的生活基础,生来就有追求那些玄之又玄,不可触碰的「理想」的权力。
所以哪怕是喜欢与底层人接触的太平道,也不会歌颂苦难。
他们是希望人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有足够的力气去追寻理想的。
他们是厌恶苦难的。
从始至终,值得人称赞的,都只有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大禹治水那样,面对苦难却不愿屈从的顽强和斗志。
但显而易见,肉食者就讨厌这样的顽强。
贱民的骨头不弯下去,他们又怎么能坐上去享福呢?
「————你是不是信了太平道?」
交流了一段时间后,友人从对方的言语神态中,突然察觉到了什么。
男人抚摸著自己的手掌,没有说话。
友人只能说,「现在洛阳对于太平道,很是警惕。」
「南阳失陷后,陛下连过去的情义都没有念及,命人推平了史道长的坟茔,粉碎了他的墓碑————曾被其抚养教导过的皇长子,也被斥责,责令其反思。
「所以你在外面,千万不要说这样的话。」
「我知道的。」
男人点点头说,「不为了我自己,也得为了妻儿老小,还有你和恩公。」
他不会连累朋友,也不会连累曹嵩这位在危难之时,对他们伸出过援手的恩人。
虽然对大汉的贵人们来说,曹嵩这个宦官之后,实在是面目可憎,当皇帝开启大卖官鬻爵时代,这个一直打配合,给皇帝送钱,一路把自己送到三公之一的太尉位置上的家伙,更是被清流们痛斥厌恶,但当年的太学生们,还是很感激他的。
不管曹嵩在其他方面做了什么事,起码他是真的帮了太学,还接纳了一些走投无路的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