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细节(2 / 2)

“这把剑的锻造工艺,比阳安城兵器坊的稍逊一筹,但淬火技术更精。”他指着展柜里的青铜剑,跟孙健小声说,“回去可以让铁匠们学学这种淬火法子,能让刀刃更坚韧。”

孙健拿着手机,把剑身的纹路拍下来:“记下来了,回头画成图纸。”

有次,他们碰到一群来参观的小学生,讲解员正指着一幅秦代疆域图介绍:“……当时的咸阳城,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而石门山一带,是重要的军事要塞……”

扶苏站在孩子们身后,听得格外专注。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指着地图上的阳安城位置(那时还只是个小驿站),好奇地问:“老师,这里是什么地方呀?”

讲解员愣了愣,说:“这里在秦代还只是个不起眼的驿站呢。”

扶苏忽然蹲下身,温和地对小姑娘说:“很多年后,这里会变成一座很美的城,有宽阔的街道,有热闹的市集,还有很多善良的人。”

小姑娘眨着眼睛:“叔叔,你怎么知道呀?”

“因为……”扶苏笑了笑,眼里闪着光,“我梦见过那里。”

孙健站在一旁,看着他和孩子们说话的样子,忽然觉得,或许扶苏说的“梦见”,正是他用一辈子去守护的现实。那些在阳安城的日日夜夜,早已成了他生命里最鲜活的记忆,即便跨越时空,也从未褪色。

博物馆的馆长听说了他们对秦代历史的了解,特意邀请他们担任志愿者,帮忙整理一些民间捐赠的秦代文物碎片。扶苏欣然应允,每周去博物馆两天,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拼接那些破碎的陶片、瓦当,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易碎的时光。

有次,他拼好了一块刻着“安”字的瓦当,激动地拉着孙健来看:“你看!是‘安’字!跟阳安城的城徽里那个‘安’字,写法几乎一样!”

孙健凑近一看,果然,瓦当上的篆书“安”字,笔画舒展,透着股安稳的气息。他忽然想起阳安城的城门上,那块由扶苏亲笔题写的“阳安”匾额,阳光下熠熠生辉,映着百姓们平和的笑脸。

“说不定,当年筑这座瓦当的工匠,跟阳安城的工匠还有亲戚呢。”孙健打趣道。

扶苏却认真地点头:“很有可能。那时的匠人走南闯北,手艺跟着人走,人到哪儿,‘安’的念想就带到哪儿。”

他把那块瓦当的样子画下来,旁边写着:“愿天下安,愿人人安。”这几个字,他写得格外郑重,像是在许下一个跨越千年的承诺。

日子就在这平平淡淡的忙碌中流淌。孙健的修配铺生意越来越好,他收了个年轻徒弟,教他修自行车、配钥匙,把自己的手艺一点点传下去。扶苏则成了博物馆里小有名气的“秦代通”,不光帮着整理文物,还常给游客讲解,他讲的故事里,不光有史料记载的战争、制度,还有很多“民间的日子”——农夫怎么种地,工匠怎么打制农具,妇人怎么织布,孩子们怎么在巷子里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