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手艺,跟阳安城的李师傅有得一拼。”扶苏蹲在旁边看了半晌,忽然伸手试了试——他蘸了点糖汁,在石板上画了个简易的阳安城城门,城楼、垛口都有模有样。
摊主乐了:“小伙子还会这个?我这手艺传了三代,现在年轻人没几个愿意学了。”
扶苏指着糖画凤凰:“能给我做个这个吗?回去给孩子们看。”他说的“孩子们”,是阳安城孤儿院里的小家伙们,上次离开前,他答应过带“会飞的凤凰”回去。
孙健靠在车把上,看着扶苏跟摊主讨教熬糖的火候,心里觉得好笑又温暖。这人不管到哪儿,心里总装着一群人,连糖画都想着要带给孩子。
买了糖画,两人继续往前骑,路过一个老书店。扶苏被门口堆着的旧书吸引,蹲下去翻了半天,找出一本泛黄的《农桑要术》,宝贝似的抱在怀里:“你看,这个好!上面的嫁接法子比咱阳安城的老法子细致,回去教给农户,庄稼准能增产。”
孙健凑过去一看,书页上满是密密麻麻的批注,还有手绘的农具图。他笑着拍了拍书脊:“这书比你岁数都大,真能看懂?”
“慢慢啃总能看懂。”扶苏小心翼翼地把书放进背包,又翻出个本子抄录封面信息,“回头让人照着找,多弄几本农技书回去。”
走到胡同尽头,发现是个早市。卖豆腐脑的吆喝声、炸油条的滋滋声、老太太讨价还价的声音混在一起,热闹得让人心里发暖。
扶苏拉着孙健挤进去,指着刚出炉的糖油饼:“这个像不像大宝媳妇做的油酥饼?就是糖放得多了点。”他买了两个,递一个给孙健,“尝尝,回去让她试试加红糖,说不定更好吃。”
孙健咬了一口,甜得眯起眼:“你啊,走到哪儿都在琢磨‘回去怎么弄’。”
扶苏嚼着饼,含糊不清地说:“出来看了才知道,好东西太多了,不记下来可惜了。”他指着早市上的新式菜摊,“你看那紫色的菜椒,咱那儿就没有,买两颗种子回去试种?”
“行啊,你想带啥就带啥,反正自行车够结实。”孙健笑着点头,看着扶苏认真挑选种子的样子,忽然觉得这趟旅程最珍贵的不是看到了多少风景,而是看到了这个人眼里始终不灭的光——那是对生活的热望,对故土的牵挂,是不管走多远,都想着“把好东西带回去”的踏实劲儿。
早市的烟火气里,两人的自行车筐渐渐装满了,有种子、有旧书、有糖画,还有扶苏缠着老手艺人买的小铜匠做的农具模型。车铃一响,叮铃铃地穿过胡同,惊起几只麻雀,也惊动了晨光里沉睡的屋檐。
前路还长,筐里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但只要两人并肩骑着车,手里攥着彼此的温度,就不怕路远。
二人回到住处,扶苏正搬自行车上的东西时,发现孙健有些闷闷不乐的。看样子情绪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