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老物件(2 / 2)

使者气呼呼地走了,没带走绸缎,也没带走账册。孙大宝看着他的背影,忍不住问:“义父,真要给长安送粮?他们要是用这粮养兵打咱们怎么办?”

孙健指着正在田埂上浇水的农夫:“你看他们怕吗?”

农夫们光着脚踩在泥里,裤腿卷到膝盖,脸上沾着泥点,却笑得敞亮。有人喊着号子,有人哼着秦地的老歌,水顺着渠沟流进麦田,嫩芽在水里摇摇晃晃,透着一股子疯长的劲。

“他们不怕,咱们就不怕。”孙健说,“长安的百姓也是百姓,饿肚子的时候,谁给粮,谁就是道理。”

扶苏正在修订《农书》,听到这话,抬头笑了。他在书里加了一章“关中水利”,画着从阳安城学来的水车样式,旁边注着“水能浇田,亦能载舟,舟得水而浮,水得舟而安”。窗外的风带着麦香飘进来,他忽然觉得,这或许就是比“复秦”更重要的事——不是让哪面旗子插在城楼上,而是让旗子底下的人,能踏踏实实活下去。

秋分时,咸阳的新麦熟了。孙健让人装了二十车新麦,送去长安,没走官道,走的是当年阳安城到咸阳的商道。押粮的是小石头,如今已是个十七岁的青年,腰间别着孙大宝送的短刀,怀里揣着老秦人的信——信上写着“若长安百姓有难,咸阳人愿帮一把”。

车队走到长安城外的灞桥时,遇到了那个卖炭的老汉。老汉看着车上的新麦,浑浊的眼睛亮了:“这……这是咸阳的麦?”

小石头跳下车,递给他一把麦穗:“刚打下的,能吃。”

老汉捧着麦穗,忽然蹲在地上哭了。远处的未央宫里,汉文帝正看着陈平旧部送来的战报,上面说“咸阳军粮充足,不可轻伐”。他放下战报,望着窗外,不知在想些什么。

咸阳宫的铜鹤旁,孙健和扶苏看着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远处的麦田里,收割机(苏小宝仿着阳安城的样式改的)正“突突”地响,老秦人的笑声顺着风飘过来,混着麦香,格外踏实。

“或许,”扶苏轻声说,“咱们不用打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