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济桥的建成,让阳安城的辐射范围更大了。对岸的村子很快成了新的集市,每逢初一、十五,四里八乡的人都来赶集,卖粮食的、卖布的、说书的、耍杂耍的,热闹非凡。张老板的绸缎铺开了分店,李师傅的铁匠铺也雇了新徒弟。
冬天的时候,孙健让人在桥边盖了座亭子,供路人避雨歇脚。亭子里还放了口井,打了水供大家喝。老栓每次去赶集,都要在亭子里歇歇脚,跟人念叨:“这桥,这亭子,都是孙大人为咱们办的好事啊。”
年底,周勃从北边派人送来贺礼——一张完整的虎皮,说是他亲手猎的。“孙大人把阳安城治理得像模像样,这虎皮给大人添点威风。”使者笑着说。
孙健把虎皮挂在书房,看着它,心里却想着安济桥:威风算什么?能让百姓踏踏实实地过日子,才是真本事。
扶苏走进来,手里拿着一本账册:“今年的税又多收了三成,都是安济桥带来的生意。我想再开两所私塾,让更多孩子能读书。”
“好啊。”孙健点头,“再修条路,通到东边的山口,那边有铁矿,开出来能给铁匠铺用。”
窗外飘起了雪花,落在安济桥的青石上,洁白一片。桥上来往的人依旧不少,都裹紧了棉衣,却走得稳稳当当。阳安城的故事,就像这安济桥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在岁月里扎实地延伸着,带着烟火气,也带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开春后,阳安城东边的铁矿开采正式动工。孙健请来了几名曾在秦代官矿服役过的老矿工,他们熟悉矿脉走向,还带来了祖传的探矿、采矿技艺。老矿工头姓王,脸上刻满风霜,手里总拿着一块磁铁石,说是能“吸”出地下的铁苗。
“孙大人,这山口的石头泛着青黑,敲开后里面有星点闪光,定是好矿。”王老头指着山口的岩壁,用锤子敲下一块石头,递给孙健,“您看,这铁性足,炼出来的铁又硬又韧。”
孙健接过石头,沉甸甸的,果然如王老头所说。他让人在山口搭起工棚,又从附近村子雇了些壮劳力,跟着老矿工学习采矿。“安全第一,”他反复叮嘱,“下矿前先通风,支护要结实,绝不能出人命。”
李铁匠也带着徒弟们来了,他在矿口旁搭起了土高炉,准备就地炼铁。“大人,这土法炼铁虽然慢,但省料,炼出的铁直接就能打农具、修桥铺路。”李铁匠一边指挥徒弟们砌高炉,一边说。
采矿初期并不顺利。矿洞挖深了,开始渗水,矿工们浑身湿透,冷得直哆嗦。孙健让人运来大批柴炭,在洞口烧火取暖,又请木匠做了木轱辘水车,日夜不停地往外抽水。“加把劲!把水排干了,就能挖到好矿!”王老头在矿洞里喊着,声音带着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