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1章 土豆:姥姥更疼我(1 / 2)

四九城的胡同里,顾家和刘家几乎是同时收到了刘春晓怀孕的消息,两家人的院里瞬间被兴奋和激动填满了。

周姥姥攥着信,手都在抖,拉着周姥爷念叨:“听见没?春晓怀上了!

咱要当太姥姥太姥爷了!这

可是咱家的头一个重孙辈,可得好好保佑着。”

周姥爷也咧着嘴笑,不住地点头:“好,好,等他们回来,我给孩子做个小木马,纯实木的!”

顾母和刘母凑在一起,兴奋劲儿过后,就开始操心起来。

顾母皱着眉:“从卿那孩子,虽说稳重,但男人照顾孕妇哪有那么细致?

春晓怀着孕,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哪一样不要上心?”

刘母也跟着叹气:“是啊,我这心里总悬着。

我是军属,你是军医,出国更是难。

想过去搭把手都没辙。”

周姥姥听着,也跟着犯愁,抹了把脸:“我这把老骨头倒是想去,可这身子骨经不起折腾,坐那么久飞机,怕是没等照顾人,先给他们添乱了。”

顾父在一旁抽着烟,见几个女人愁眉不展,便开口劝道:“你们啊,就是瞎操心。

从卿那孩子,办事牢靠着呢,心里有数。

再说了,他们早说了要找保姆,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错不了。”

他磕了磕烟灰,语气笃定:“从写东西有稿费,加上他的津贴,日子过得宽裕着呢。

别说请一个保姆,就是请五个,也绰绰有余。

你们就放宽心,等着抱重孙、外孙就好。”

话虽这么说,顾母还是转身去翻箱倒柜,找出几块上好的棉布,又寻出些软和的棉花:“我给孩子缝几身小衣裳,寄过去。

纯棉的,穿着舒服。”

刘母也凑过来:“我那儿有几块花布,适合做小被子,咱一起弄。”

周姥姥见了,也来了精神:“我给孩子绣个虎头枕,辟邪!”

“再给孩子做小被子,棉花得用新弹的,软和不硌人。

从卿说寄啥都方便,我做好了就给他们寄过去,让春晓看着也舒心。”

顾母凑过去看:“我那儿还有块红绸子,给孩子做个小肚兜,辟邪!”

“对了,”顾父忽然想起什么,“得给他们寄点东北的黑木耳和小米,伦敦哪有咱这地道?

让春晓熬粥喝,养身子。”

接下来的几天,两家就像过年一样热闹。

顾母翻箱倒柜找出土豆小时候穿的小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叠好。

刘母去中药铺抓了安胎的药材,仔细包好;周姥姥戴着老花镜,一天缝三个小时虎头鞋,针脚比年轻时还细密。

顾母把最后一罐子东北老山参塞进纸箱,刘母正往里面摞小棉袄,周姥姥则抱着一堆虎头鞋、小帽子,在旁边指挥:“把那顶红绒帽放最上面,好找!”

箱子已经塞得满满当当,顾母还想往里塞两包红糖:“这是咱这儿的老牌子,比外面的甜,春晓月子里喝正好。”

刘母也跟着点头:“我还买了两罐奶粉,孩子出生后给春晓补身子,比牛奶顶事。”

周姥姥突然一拍大腿:“哎呀,忘了买奶粉!

听说外国奶粉不如咱这儿的实在,我去供销社抢两罐!”

说着就要往外走。

“妈,您坐着!”顾父赶紧拦住她,哭笑不得,“伦敦是大城市,啥没有啊?

奶粉、钙片、婴儿用品,比咱这儿全乎着呢。

您寄过去,路上颠半个月,说不定都潮了,白瞎钱。”

刘父也帮腔:“就是,从卿在那边啥买不着?

您忘了他说请保姆的事?

人家肯定比咱懂怎么照顾孕妇,咱寄这些家乡玩意儿,是图个心意,真要论实用,那边啥都不缺。”

周姥姥撇撇嘴,还是舍不得:“我就是怕他们买不着合心意的,咱这虎头鞋,针脚里都带着福气呢。”

“虎头鞋得寄,”顾父笑着把那堆小鞋往箱子里塞,“但奶粉真不用。

您想啊,英国的奶牛多,奶粉能差了?

再说从卿那稿费,还能给孩子买差的?”

顾母想了想,把手里的红糖放下了:“也是,别到时候寄过去人家不用,还占地方。

咱把那包枸杞留下,给春晓泡水喝,这个他们那儿指定没有咱这儿地道。”

刘母也把麦乳精拿出来一罐:“留一罐给家里老的喝,寄一罐意思意思就行,别让箱子太沉,邮费贵。”

最后封箱时,箱子还是鼓鼓囊囊的——里面有顾母做的棉睡衣,刘母织的小毛衣,周姥姥纳的虎头鞋,还有顾父特意找的几本孕期护理的老书,扉页上写满了注意事项。

还有给土豆的一些东西,没顾从卿的份。

顾父在箱子角写上“轻拿轻放”,又画了个大大的爱心:“让他们知道,家里人都记挂着。”

刘父蹲在地上打包,笑着说:“等这箱子到了伦敦,从卿打开一看,准得笑咱老土,但心里指定热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