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的春天带着料峭寒意,顾从卿接到英方暂停非正式谈判的通知时,正在整理最新的分析报告。
蔡大使拿着电报走进来,眉头紧锁:“他们要打马岛了,和阿根廷。”
顾从卿猛地抬头,指尖在地图上划过南美洲东南海域:“马岛争端由来已久,没想到他们真敢动武。
这时候开战,恐怕不只是为了那片岛屿。”
“是为了底气。”
蔡大使沉声道,“如果打赢了,他们就能向世界证明‘日不落帝国’的余晖还在,尤其是海军实力,这会直接影响香江谈判的底气。
到时候,他们恐怕会拿着这场胜利当筹码,在主权问题上更加强硬。”
使馆的紧急会议开到深夜,灯光下,众人的脸色都很凝重。
小李指着英军舰队部署图:“他们调动了航母战斗群,看来是势在必得。
阿根廷虽然是南美强国,但海军实力远不如英国,这场仗……”
“不能掉以轻心。”顾从卿打断他,“战争的走向从来不是单纯看装备。
阿根廷是本土作战,英军劳师远征,变数太多。
更重要的是,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要做好两手准备。”
他在白板上写下“胜”与“负”两个字:“若胜,英方必借机抬高谈判要价,甚至可能重提‘主权换治权’。
若败,他们的国际声望受损,谈判或许会软化,但也可能破罐破摔,在香江问题上制造麻烦。”
消息传到国内,很快收到指示:保持静观,加速推进内部预案,无论英军胜负,香江回归的底线绝不动摇。
那段时间,顾从卿的办公桌上多了两份文件,一份是英军动向追踪,一份是香江谈判的备选方案。
他常常对着两份文件看到深夜,试图从英军的战术部署里,预判他们未来在谈判桌上的姿态。
“你看他们的舰队编组,”他指着地图对同事说,“把最精锐的航母派出去,明显是想打一场‘扬威战’。
这背后,是想重塑国际社会对英国军力的认知,而香江,就是他们最想保住的‘成果展示窗’。”
家里的餐桌上,土豆偶尔会提起学校里的讨论:“老师说英国要打仗了,马库斯的爸爸是海军,要去前线呢。”
顾从卿闻言一怔,随即摸了摸他的头:“战争总是不好的,希望快点结束。”
他没多说什么,但心里清楚,马库斯父亲这样的士兵,每一个伤亡数字,都可能成为英方调整谈判策略的砝码。
刘春晓看着他紧锁的眉头,默默往他碗里夹了块排骨:“不管他们打不打仗,我们该做的事,一点都不能松。”
一个月后,英军舰队抵达马岛海域,战争正式爆发。
伦敦的报纸每天都在头版报道战况,街头巷尾的人们谈论着“帝国的荣耀”,使馆里的气氛却愈发紧绷。
顾从卿在分析报告里写道:“英军若胜,短期内会强化‘强硬谈判’的立场,需提前准备反制论据,用香江的经济数据证明‘稳定依赖中方’。
若败,则需警惕其转移国内矛盾,在香江问题上制造摩擦,需联合侨界稳定人心。”
蔡大使在报告上批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继续盯紧战局,更要盯紧英方议会关于香江问题的暗流。”
顾从卿望着窗外的雾蒙蒙的天空,心里清楚,这场远在南美的战争,早已和万里之外的香江,和他们正在进行的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紧紧缠绕在了一起。
但他并不慌乱。
因为他知道,香江回归不是取决于哪场战争的胜负,而是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决心和实力。
顾从卿指尖划过文件上的“英阿争端”新闻,眼神沉静。
他当然知道那场远在南美的战争结局——前世他学历史的时候看过相关资料,但此刻只能将这份“先知”藏在心底。
其实他比谁都清楚后续的走向——首相夫人访华时的僵持,最终在“主权问题不容讨论”的强硬表态下破冰。
但这些不能说,他能做的,就是把当下的每一份资料吃透,让准备工作无懈可击,就像在为一艘早已知道航向的船,仔细检查每一块甲板,确保它在风浪里稳稳妥妥,准时靠岸。
顾从卿最怕的就是蝴蝶效应,所以他要努力做到万无一失。
“顾哥,你说咱们最后能成功吗?”年轻同事眼里带着忐忑。
顾从卿放下笔,望向窗外飘扬的国旗,语气平静却坚定:“不是能不能成功,是必须成功。
因为这不是谈判,是把属于我们的东西拿回来。”
他没说出口的是,他早已见过胜利的曙光,此刻的每一步,都只是朝着既定的终点,踏踏实实地走。
……
伦敦一直处在紧张严肃的氛围中。
行人裹紧大衣,步履匆匆,擦肩而过时也只是点头示意,鲜少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