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后的首批知青,再度被分成8个公社小组。
每个组少则几十人不等。
核对完信息表后,各自坐上马车离开县城前往下乡点。
汤山公社……
听到这个名字,王小北心知肚明,将要面对的是怎样一片土地。
领头人简单介绍了几句,便带着20余位新同伴踏上征程。
冷,刺骨的冷。
即便是像王小北这样的体质,也能感受到那份穿透衣服直抵内心的寒冷。
并非身体上承受不了温度降低带来的不舒服,而是凛冽的北风,仿佛试图割裂皮肤。
直到后来喝了一些井水,情况才算稍微好转一些。
到最后,不得不轮流跳下车,奔跑着追随前方缓行中的队伍。
否则,真担心一不小心,便会冻僵失去意识。
幸亏这批年轻人满怀豪情壮志,即使面对恶劣条件依旧乐观积极。
沿途中覆盖皑皑白雪的路上,响彻着歌声与诗朗诵声。
感觉到累的时候,便暂时坐进车里休息复体力。
尽管记不清具体走了多少路,只知道蜿蜒曲折的小路,耗去了整整半天。
直至傍晚的时候,才差不多到公社粮库。
所有人都没有了开始的激情,缩着身体。
“好了,到地方了。”
听到这话,所有人都好奇探出头。
尽管已经是黄昏,但仍然可以清楚辨认出仓库内圆形谷仓。
周围不少屋子里亮着灯,有人走出来好奇的看着他们。
显然也是刚到的知青们。
袁国庆紧紧了围巾,目光中充满了好奇,他自言自语地问道:
“这儿咋这么多人?”
王小北摇了摇头,回答说,“我也不清楚,可能是从南边来的吧。”
旁边那些人,正用带着沪市或津沽方言交谈着。
“所有人集合,点名。”
为首的那人喊了一声,随即大家迅速整理东西,七零八落地站成一排。
“现在开始报数分配,听清自己的队伍安排。”
负责人宣布道。
人群顿时安静下来。
“杜兴言,去第一组。”
“孟欣妍也是第一组……”
一个个名字喊了出来,分配了地方。
粮库外渐渐聚集了许多穿厚棉衣、戴着皮帽的人们。
他们显然年纪比较大,和在场的学生们相比,显得成熟许多。
王小北静静地站在那里听着,他跟袁国庆被安排进了第一大队。
杜兴言跟孟欣妍两人也在其中。
等所有人都分配好之后,负责人向所有人说道。
“各位同志,先前害怕大雪把路封了,所以让大家走的比较急,如今大家伙都到地方了,等会大家就跟着大队长回去,过一段时间,县里会专门为知青举行一次欢迎大会。”
看了一下后,对方再次开口。
“现在,大家各自前往自己的生产大队报到吧。”
他指了指身边走过来的老头,“这就是一大队的队长,虞老五。”
“哈哈……”
听到这个名字,在场的人不由得都笑了起来。
王小北对这样的名字,并不觉得稀奇。
在旧社会里,村里的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因此给孩子取名时,常常是按照什么听起来顺口、容易记住就用什么。
随即从人群中走出四个人。
杜兴言、孟欣妍、王小北以及袁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