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惟中劾子升(2 / 2)

我是正德帝 吾观复 1205 字 1天前

一旁王宪忙上前半步,语气温和如春水:“陛下,诸臣不过是一时糊涂,哪里敢真的非议殿下。您若实在气不过,不如降道谕旨,申明天家父子之谊,再劝诫百官言事需谨慎。既正了纲纪,又不伤和气,岂不比廷杖好?再说荣王殿下见陛下如此宽宏,心里也更感念陛下的恩义不是?”

暖阁里静了片刻,只闻沉香轻轻飘着。朱厚照抬眼看向窗外,雨水正打在窗棂上,簌簌有声。他想起今早荣王来请安时,还小声问他 “爹昨夜睡得好吗”,眼底不禁软了些,将玉虎放在掌心转了转:“也罢,就依你们所言。只是下不为例 —— 再有人敢乱议天家私事,朕可就不饶了!”

众臣忙齐齐躬身:“陛下圣明!”

就在内外都觉着这件事就此作罢之时,严嵩却上了道奏本抨击众官道:“徐阶辈以 ‘清流’自许,实则借弹劾之名,行立威之私!前郭勋事发,徐阶首上疏斥其‘大奸似忠’,彼时臣尚赞其敢言;然及荣王殿下因侍讲事自请治罪,陛下已示宽仁之意,徐阶却仍执前见,暗嘱言官续递弹章,谓 “詹事府不严,必致殿下失教”此非为正纲纪,实为驳陛下之宽、显己之直也!伏望陛下察徐阶之伪直,明其私心,令其自省己过。若仍纵容,恐日后言官皆以徐阶为样,只知博名而不知尊上,只知立党而不知报国。彼时陛下虽有宽仁之心,亦难挽朝堂分崩之祸矣!”

不愧是严嵩,擒贼先擒王, 面对这个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一个不属于科道官,却三番五次上疏弹劾这个,弹劾那个的翰林学士徐阶,严嵩一眼就看出来徐阶所谓的敢于直言是在博眼球,混人缘。

好,我偏不随你的意。

霍韬也上疏道:“徐阶之流,只顾自己不顾天家父子亲情,实乃可恶,其心可诛。”

徐阶怎么会坐以待毙?于是恼怒之下上疏道:“臣一心为公,何时上疏离间天家父子之情,不知严嵩、霍韬之辈,将他人这种不忠不孝之言论强加于臣身,竟为何故?”

奏本中一面说着委屈,一面话里话外暗示这二人是奸臣。

但是面对这种情况,谁也不敢帮助徐阶。

严嵩再次上疏道:“既然徐阶一心为公,当察民意,纾民困,解民危,做一临民之官,岂不便哉,若不愿,则果有私心。”

徐阶懵了,还能这样玩?

好个严嵩、霍韬,原来陷阱在这里。

但是此时,徐阶握着奏本的手已沁出冷汗,他哪里不明白,严嵩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实则是逼他进退两难:若应下 “临民”,就离了朝廷,此后再难更近一步;若不应,又坐实了 “不愿纾民困” 的罪名,正好给严嵩递了新的话柄。

书房里烛火噼啪作响。

徐阶猛地将奏本拍在案上,唤来侍从研墨,笔尖落纸时仍带着几分颤意,却字字透着孤注一掷的坚定:“臣闻严嵩劝臣‘临民纾困’,看似体恤民情,实则包藏祸心!臣忝在翰林,非为贪图权位,实为匡扶社稷,前劾郭勋,是为惩国法之奸;今辩非议,是为护天家之谊。若臣此时离朝临民,一则严嵩辈可肆无忌惮,混淆忠奸;二则荣王殿下‘不孝’之嫌难洗,天家体面难圆;三则外廷奸人见构陷忠良可行,必群起而效之,日后朝堂谁还敢直言进谏?”

写罢,徐阶将奏本反复读了三遍,眼眶不觉泛红。

次日疏入,留中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