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圣贤之才!猜忌!(1 / 2)

末日刀渊 木容笑笑 2217 字 5天前

“吱呀——”

门开处,白夜天一袭青衫缓步而出。

他刚刚稳固境界,周身气机圆融内敛,仿佛深渊潜龙,收爪藏鳞。

然而,就在他足尖踏出静室门槛,履足尘世的刹那——

“嗡!”

一股奇异的感应,毫无征兆地自玉京城东南方向传来。

那不是声音,却胜过万钟齐鸣;不是景象,却亮过旭日初升。

那是文气的震荡,是道理的鸣响!

仿佛有千百个充满智慧与浩然之气的声音,跨越了时空长河。

在同时诵读先贤经典,阐述天地至理!

一股磅礴、刚正、充满生机与变革意味的文气。

如擎天之柱,轰然冲起!

刹那间,玉京上空弥漫的浩瀚文气被引动,翻滚如潮。

甚至隐隐与人族圣贤遗留于冥冥之中的精神产生了共鸣,虚空生莲,道音袅袅。

“文动百圣……”

白夜天驻足,微微挑眉。

感受着那涤荡神魂的浩然之意,脸上随即露出一丝真切而复杂的笑意。

他目光温润,却仿佛穿透了重重楼阁、层层宫墙。

看到了那科举考场之中,于无数考生间正心无旁骛、奋笔疾书的少年身影——洪易。

“天地钟灵,位面之子,果然未曾让人失望。”

他低声自语,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

以及一丝唯有他自己才懂的欣慰与慨然。

洪易能引发此等千古罕有的异象,证明其学问根基之扎实,精神信念之纯粹。

已然得到了上古诸子百圣残留意志的认可。

这预示着,他这只小小的蝴蝶虽已扇动翅膀。

但洪易那既定的、辉煌的命运轨迹,并未产生根本性的偏移。

他的未来,依然是这个位面未来注定的至强者之一。

那部震古烁今、阐述易道变化的《易经》。

也终将在他手中诞生,光照大千。

“此乃你扬名立万之始,我岂能前去打扰?”

白夜天收回目光,这是属于洪易的时刻,是独属于他的荣光。

他略作沉吟,身形一晃。

便如清风拂过水面,了无痕迹地消失在原地。

只余下静室外几片落叶,打着旋儿悄然飘落。

下一刻,宫门之外。

值守的禁军只觉眼前一花,一道青衫身影已悠然显现,仿佛他一直便站在那里。

深宫,观星台。

乾帝杨盘负手而立,明黄色的龙袍在晚风中轻轻摆动。

他的身侧,站着一名身着玄色道袍,气息缥缈出尘的中年道人。

道人面容古朴,眼神开阖间,隐隐有紫色雷光一闪而逝。

周身道韵流转,正是天下道教魁首,正一道宗主姬常月。

两人皆神情凝重地遥望着科举考场方向,那冲霄而起的磅礴文气。

以及天空中隐隐显化的圣贤虚影异象。

“恭贺陛下!”

“科场再现文动百圣之异象,此乃天降祥瑞,预示我大乾文运昌隆,国祚绵长!”

姬常月打了个稽首,声音清越,带着一丝惊叹。

杨盘脸上亦是微露喜意,朗声笑道:

“国师所言极是!”

“连续两届科考,皆出惊动百圣之贤才,哈哈,此乃上天预示朕推行新政,开科取士,正是顺应天命人心之举!”

“我大乾气运,正当如日中天!”

就在此时,白夜天的身影无声无息地出现在高台之下。

他的出现,瞬间打破了乾帝与姬常月之间略显沉凝的气氛。

将两人的目光同时吸引过来。

乾帝杨盘转头看向白夜天,眼中先是掠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惊异。

他身为雷劫高手,又执掌社稷神器,灵觉何等敏锐?

清晰地感觉到,白夜天身上那原本就深不可测的气息。

此刻更是如渊如岳,潜藏着令人心悸的力量。

比之数月前闭关时,强大了何止一筹!

这等恐怖的进步速度,简直骇人听闻。

‘有此利刃在手,横扫八荒,革鼎天下,何愁大业不成?’

一念闪过,杨盘心头火热。

然而,那惊喜与炽热只是一闪而逝。

随即便被更深沉的帝王心术所掩盖。

在那双深邃的眼眸最深处,一丝极其隐晦的警惕与防备,如同冰面下的暗流,悄然滋生,蔓延。

‘此子实力提升太快,太过惊人,已隐隐有超脱掌控之迹象。’

‘这把刀,固然锋锐无匹,可若有一日刀锋转向,其反噬之威……’

一旁的姬常月,亦是深深看了白夜天一眼。

道袍下的手指微不可察地轻轻掐动,似乎在推算天机,洞察根底。

然而,数息之后,他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与更深的凝重。

他感觉眼前此人,气息混茫一片。

仿佛笼罩在一层无法看透的迷雾之中,过去未来,因果纠缠,竟难以把握其真实轨迹。

“白爱卿出关了?看来此次闭关静修,爱卿收获匪浅,修为更上一层楼啊!”

乾帝哈哈一笑,声音洪亮,瞬间将高台上那片刻的沉寂与暗涌打破。

那帝王威仪之下,心思莫测,无人能窥其全貌。

白夜天微微躬身,脸上依旧是那抹令人如沐春风的温润笑意。

仿佛并未察觉方才那瞬间的暗流汹涌,亦未感受到姬常月那探究的目光。

“托陛下洪福,偶有所得,略进微末之功,不敢当陛下盛赞。”

他语气平和,听不出丝毫得意。

“方才臣于静室中,感应到考场异象,文气冲霄,圣贤显化。”

“心知乃国之祥瑞,故特来觐见,恭贺陛下。”

“我大乾得此贤才,文运昌盛,实乃国朝之幸,天下之福。”

他言辞恳切,态度恭谨,浑然未觉乾帝那一闪而逝的复杂心绪。

乾帝点了点头。

目光重新投向那渐趋平复,却依旧余韵悠长的文气光柱,感叹道:

“文动百圣,确是千古盛事。”

“去岁白爱卿你金榜题名,文章亦是惊动百圣,引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