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我离开了年迈的父母,跟着哥哥到巴西来闯荡。从那以后,在我父母的有生之年,我只见过他们几次。
“父母去世以后,长兄为父。我有什么事情都跟我哥哥说。让我哥哥帮我拿主意。按我们中国人的说法,虽然我们离开了父母,离开了祖国,但是我们兄弟没有分家。
“工作,我哥哥给我安排;生活,我嫂子帮我料理。我自己的钱也给他们。直到我成了家。我哥哥给了我一笔钱。让我自己做生意,分门立户。
“我们依然走得很近,仍然是一家人。大事小事我都要问我哥哥,让他定。我哥哥比我大七岁。我哥哥走的时候,我觉得天塌了。再没有人能帮我做主了。天塌了啊。”
贾勇见陈先生越讲越伤心,就赶紧接过话题说:“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两个女同学,算是班里长的比较漂亮的。有不少男同学追求她们。她们都断然拒绝。理由是她们要出国,要去美国,不能谈恋爱,好像在国内谈恋爱,有了感情羁绊会影响她们出国。那个时候,这两个女同学拼命学英语。专业课都不那么上心。”
陈先生包容地笑着问:“那她们去成美国了吗?美国对国内的签证控制是很严格的。”
贾勇说:“去成了。”
陈先生说:“她们有海外亲戚?”
贾勇说:“有。有一个女同学的姐姐在联合国做同声翻译。另外一个女同学也是有哥哥或者姐姐在国外留学。她们从哥哥姐姐那里了解了美国的一些情况,说美国如何如何好。把美国说成了天堂一样。”
陈先生说:“胡闹,哪里有什么天堂。以前国内受到封锁,是封闭的。后来,国内跟美国的关系改善了,人们走出了国门看到了国内外的差距,心理会产生冲击。
“台湾也一样,不过比大陆早一些年发生。台湾人走出来受到的冲击更大。因为台湾地方小。走出来,才见到广阔天地。我就是跟着我哥哥走出台湾的。
“我哥哥做公共事务。到了这里觉得这里不错,就把我带出来了。”
陈先生戏谑地问:“你有没有追求过那个女同学,让她把你带到美国去?”
贾勇说:“主观上没想过去美国,客观上也没条件。人家也看不上我。”
陈先生不以为然地说:“这是哪里话?你贾经理也是一表人才啊。”
贾勇说:“谈不上。大陆人多,人才也多。像清华北大那样的高校,不少毕业生都去美国了。那都是最优秀的人才啊。”
陈先生说:“去美国,看你去干什么。我在美国上的大学。美国的大学很多。教育水平也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平。美国也把吸引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作为一项国策。
“在美国的科研机构,高技术公司中,有很多中国人。美国的商业环境很发达,但是竞争很激烈。中国人在美国人的公司,你是给人家干活的。想有所发展,是比较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