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从曾子之语悟谦逊修身之道(2 / 2)

3. 当代视角下的 “有若无”:低调做事,专注价值

在当今社会,“有若无” 的谦行智慧尤为珍贵。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许多人陷入 “炫耀式生活” 的误区 —— 通过晒财富、晒地位、晒成就获取他人关注,却忽视了内在价值的提升。践行 “有若无”,需要我们放下对 “外在认可” 的执念,专注于内在价值的创造。

例如,在科研领域,许多科学家秉持 “有若无” 的态度,潜心研究、低调做事,不追求媒体曝光与外界赞誉,却在各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问题,却始终保持低调,穿着朴素、生活简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研中,从未刻意炫耀自己的成就。这种 “有若无” 的谦行,不仅让他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更彰显了科研工作者的纯粹与专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践行 “有若无”—— 拥有能力却不傲慢,取得成就却不张扬,始终保持谦逊低调,将精力放在提升自我、帮助他人上,而非追求外在虚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内在价值的提升,获得长久的尊重与认可。

(二)“实若虚”:内心充实,保持空杯

“实若虚”,指内心拥有丰富的知识、深厚的品德,却像空虚一样保持谦逊,始终渴望学习、不断进步。这种 “谦行”,不是否定内在的充实,而是拒绝 “知识饱和” 的傲慢,以 “空杯心态” 接纳新的智慧,是君子终身成长的重要保障。

1. 春秋时期的 “谦行” 案例:孔子 “学而不厌”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内心极为充实,却始终保持 “实若虚” 的谦行姿态,践行 “学而不厌” 的求学精神。据《论语?述而》记载,孔子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即使到了晚年,也依然坚持学习《周易》,“韦编三绝”,反复研读,从未因学识深厚而停止学习。

孔子曾说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坦诚自己的知识并非天生,而是通过勤奋学习获得;他还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使面对学识不如自己的人,也能发现对方的优点并虚心学习。这种 “实若虚” 的态度,让孔子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成为后世敬仰的 “至圣先师”。

2. “实若虚” 的内在逻辑:警惕知识饱和

“实若虚” 的本质,是警惕 “知识饱和” 带来的思维固化与傲慢。内心充实的人,若陷入 “自我满足”,认为自己已掌握所有知识与真理,便会停止学习,思维逐渐固化,最终被时代淘汰;而保持 “实若虚” 的态度,以 “空杯心态” 看待自己的知识与品德,才能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吸收新的智慧,实现自我超越。

例如,在医学领域,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若认为自己的临床经验已足够应对所有病症,不再学习新的医学理论与技术,便会逐渐落后于医学发展的步伐,无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而若保持 “实若虚” 的态度,不断学习新的医学研究成果、掌握新的治疗技术,即使经验再丰富,也始终以 “初学者” 的心态对待医学,才能不断提升诊疗水平,更好地服务患者。这种对 “知识饱和” 的警惕,正是 “实若虚” 的核心智慧。

3. 当代视角下的 “实若虚”:终身学习,持续成长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实若虚” 的谦行智慧是终身学习、持续成长的关键。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若固守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拒绝学习新事物,必然会被时代抛弃;而保持 “实若虚” 的态度,以 “空杯心态” 接纳新的知识与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个人价值的持续提升。

例如,在互联网行业,许多从业者秉持 “实若虚” 的态度,即使已成为行业精英,也依然坚持学习新的编程语言、了解新的商业模式、研究新的用户需求。他们深知,互联网行业变化迅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避免被淘汰。这种 “实若虚” 的终身学习态度,不仅让他们在行业中保持竞争力,更推动了互联网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践行 “实若虚”—— 即使拥有一定的知识与能力,也不骄傲自满,而是保持谦逊,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培养新的技能、拓展新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立足,实现个人的持续成长。

(三)“有若无,实若虚” 的共同价值:平衡内外,和谐处世

“有若无” 与 “实若虚” 虽各有侧重,却共同构成了 “谦行” 的完整智慧 ——“有若无” 侧重对外在资本的谦逊,“实若虚” 侧重对内在充实的谦逊,二者相互补充,帮助君子平衡内外,实现和谐处世。

这种平衡,首先体现在个人心态的平和上。对外不炫耀、对内不满足,既能避免因外在虚荣产生的焦虑,又能避免因内在自满导致的停滞,保持平和、积极的心态;其次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和谐上。“有若无” 的低调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实若虚” 的好学能拉近与他人的距离,减少人际冲突,促进和谐相处;最后体现在个人与社会的融合上。以谦逊的态度融入社会,既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能力与智慧,又能从社会中汲取新的成长力量,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四、犯而不校:谦逊待人的胸怀

“犯而不校”,是曾子对 “谦心” 的核心诠释,指受到他人的冒犯或伤害,却不与之计较、不进行报复。这种 “谦心”,并非软弱妥协,而是源于对他人的包容、对矛盾的理性看待,是君子待人处世的高尚胸怀,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一)“犯而不校” 的内涵:包容而非妥协

“犯而不校” 的核心,是 “包容” 而非 “妥协”。“包容” 意味着理解他人的不足、原谅他人的无心之过,以理性的方式化解矛盾;“妥协” 则意味着放弃原则、纵容错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曾子主张的 “犯而不校”,是在坚守道德原则的前提下,对他人的冒犯给予包容,而非无底线的妥协。

例如,面对他人的无意冒犯(如言语冲撞、行为失礼),“犯而不校” 意味着不斤斤计较、不睚眦必报,而是以平和的态度提醒对方,或选择原谅,避免矛盾升级;但面对他人违背道德、损害他人利益的恶意冒犯,“犯而不校” 并非纵容,而是在保持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通过理性的方式(如沟通、劝导)解决问题,而非以暴力或报复的方式回应。

(二)春秋时期的 “谦心” 案例:蔺相如 “完璧归赵” 后的包容

战国时期的赵国上卿蔺相如,便是 “犯而不校” 的典范。蔺相如因 “完璧归赵”“渑池会” 的功绩,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高于老将廉颇。廉颇对此不满,多次公开羞辱蔺相如,如 “我见相如,必辱之”,甚至在蔺相如出行时故意挡路。

面对廉颇的冒犯,蔺相如并未与之计较,反而多次回避、退让,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他的门客对此不解,认为蔺相如 “畏廉将军”,纷纷请求离开。蔺相如解释道:“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这番话让门客深受感动,也让廉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廉颇 “负荆请罪”,两人成为 “刎颈之交”,共同辅佐赵国,抵御秦国的进攻。

蔺相如的 “犯而不校”,并非软弱,而是源于对国家利益的重视与对廉颇的包容。他深知,个人之间的矛盾若激化,会损害赵国的整体利益,因此选择以包容的胸怀化解冲突,最终实现了个人关系与国家利益的双赢。这种 “谦心”,正是 “犯而不校” 的最高境界。

(三)“犯而不校” 的内在逻辑:理性化解矛盾

“犯而不校” 的本质,是理性化解矛盾,而非激化冲突。在人际交往中,冲突与冒犯难以避免,若以 “计较”“报复” 的方式回应,只会让矛盾升级,导致两败俱伤;而以 “包容”“理性” 的方式回应,既能化解矛盾,又能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甚至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犯而不校” 体现了高度的情绪控制能力与同理心。能够包容他人的冒犯,意味着能够控制自己的愤怒、不满等负面情绪,以理性的眼光看待矛盾;同时,也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冒犯背后的原因(如情绪冲动、认知偏差),从而选择更合适的解决方式。

从社会层面来看,“犯而不校”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若每个人都能以包容的胸怀对待他人的冒犯,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与对抗,社会将更加和谐稳定;反之,若人人睚眦必报,社会将充满矛盾与暴力,影响整体的发展。

(四)当代视角下的 “犯而不校”:包容他人,理性处世

在当今社会,“犯而不校” 的谦心尤为重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增多,若缺乏包容的胸怀,很容易因小事引发激烈冲突。践行 “犯而不校”,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两点:

一方面,培养包容的胸怀,理解他人的不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与局限,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出现言语或行为上的冒犯。面对这些冒犯,我们应尝试理解他人的处境与动机,若为无心之过,不妨选择原谅,避免因小事斤斤计较;若为恶意冒犯,也应保持冷静,通过理性沟通而非暴力或报复的方式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坚守道德原则,避免无底线妥协。“犯而不校” 并非无原则的包容,对于违背道德、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的行为,我们应明确反对,通过合理的方式(如法律、规则)维护正义,而非纵容错误。例如,面对他人的欺诈、霸凌等行为,我们应勇敢站出来,通过法律途径或寻求帮助的方式解决问题,而非选择沉默或妥协。

五、“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曾子对 “谦德” 的传承期许

曾子在阐述完 “谦学”“谦行”“谦心” 后,感叹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这里的 “吾友”,普遍认为指孔子的弟子颜回(也有观点认为指子路或其他弟子)。曾子的这句感叹,并非简单的缅怀,而是对 “谦德” 传承的殷切期许 —— 他希望以 “吾友” 践行 “谦德” 的典范,激励后世学者传承 “谦德”,将其作为修身处世的核心准则。

(一)“吾友” 的 “谦德” 实践:颜回的典范意义

若 “吾友” 指颜回,那么颜回的一生,便是 “谦德” 的完美实践。颜回在 “谦学” 上,始终保持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的姿态,即使学识渊博,也从不骄傲,虚心向孔子与其他弟子请教;在 “谦行” 上,他 “居陋巷而不改其乐”,拥有学识与品德却不事张扬,践行 “有若无,实若虚”;在 “谦心” 上,他待人温和包容,面对他人的冒犯或误解,从不计较,始终以 “仁” 之心对待他人。

曾子提及颜回的 “谦德” 实践,既是对颜回的缅怀与肯定,也是为后世学者提供了 “谦德” 践行的具体典范。他希望后世学者能以颜回为榜样,将 “谦德” 融入修身处世的每一个方面,实现个人品德的完善与社会的和谐。

(二)曾子的 “谦德” 传承:从个人践行到精神传递

曾子的感叹,更体现了他作为儒家思想传承者的责任与担当。他深知,“谦德” 作为儒家修身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若仅靠个人践行,难以发挥长远影响;只有通过传承,让更多人理解并践行 “谦德”,才能让 “谦德” 成为社会的普遍道德准则。

因此,曾子在临终前(或晚年)阐述 “谦德”,并提及 “吾友” 的实践,本质上是在进行 “谦德” 的精神传递 —— 他将自己一生对 “谦德” 的理解与实践,结合 “吾友” 的典范案例,传递给弟子与后世,确保 “谦德” 思想不被遗忘,能够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持续传承与发展。

这种传承,在后世得到了充分体现。孟子继承了曾子的 “谦德” 思想,提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强调谦逊与尊重的重要性;朱熹在注解《论语》时,对曾子的 “谦德” 论述进行了深入阐释,进一步丰富了 “谦德” 的内涵;直至今日,“谦德” 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中国人的修身处世方式。

六、当代启示:以 “谦德” 构建美好人生与和谐社会

曾子的 “谦德” 论述,虽历经两千多年,却依然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当今浮躁、功利的社会环境中,践行 “谦德”,不仅能帮助个人实现品德完善与终身成长,更能推动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文明发展。

(一)对个人成长的启示:以 “谦德” 破除傲慢,实现终身学习

在个人成长中,“谦德” 是破除傲慢、实现终身学习的关键。许多人在取得一定成就后,容易陷入 “知识傲慢”“能力傲慢”,停止学习,最终被时代淘汰。践行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的 “谦学” 姿态,能让我们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不断突破自我局限;践行 “有若无,实若虚” 的 “谦行” 智慧,能让我们超越外在虚荣,专注内在价值提升;践行 “犯而不校” 的 “谦心” 胸怀,能让我们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减少人际冲突,保持平和的成长心态。

(二)对人际关系的启示:以 “谦德” 促进包容,构建和谐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谦德” 是促进包容、构建和谐关系的基础。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很多源于缺乏谦逊与包容 —— 因傲慢轻视他人,因计较引发冲突。践行 “谦德”,能让我们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人,尊重他人的价值与差异;以包容的胸怀对待他人的冒犯,理性化解矛盾;以低调的姿态与人相处,避免因虚荣引发嫉妒与不满。这种 “谦德”,能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充满尊重与理解。

(三)对社会发展的启示:以 “谦德” 引领文明,推动社会进步

在社会发展中,“谦德” 是引领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充满 “谦德” 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文明、和谐、进步的社会 —— 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减少矛盾与冲突;社会充满包容与创新,鼓励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价值。践行 “谦德”,能让我们以更理性、更包容的态度对待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共同推动社会向更文明、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七、结语:传承 “谦德” 智慧,做谦逊修身的当代人

曾子的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谦德” 思想的经典阐释,蕴含着深刻的修身智慧与处世哲学。这一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君子品格,也为当代人提供了修身成长的重要指南。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传承曾子的 “谦德” 智慧,从 “谦学”“谦行”“谦心” 三个维度践行 “谦德”—— 以谦逊的姿态求学,不断突破自我;以谦逊的方式处世,专注内在价值;以谦逊的胸怀待人,促进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个人成长中实现终身进步,在人际关系中构建和谐氛围,在社会发展中贡献积极力量。

让我们以曾子的 “谦德” 思想为指引,做一个谦逊修身的当代人,让 “谦德” 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照亮我们的人生道路,也为构建和谐美好的当代社会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