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辆大轿车载着120名战士向训练基地驶去。
到了训练基地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被烈日烤得发烫的跑道,地表温度直逼四十摄氏度。
海涛带着一百二十名战士站成方阵,随即就开始了队列训练。
刚站半小时,汗水就顺着头盔带往下淌,在迷彩服后背洇出大片盐渍。
“正步走的核心是‘稳、准、齐’,踢腿高度七十厘米,步幅七十五厘米,摆臂幅度三十度,毫秒不差!”
海涛拿着量尺,逐人校正动作,铁尺敲在护膝上的脆响,成了训练场上最频繁的背景音。
海涛给自己加了码,别人绑三公斤的沙袋练踢腿,他就绑五公斤。
别人对着镜子练眼神,他就顶着太阳练定力,直到双眼酸涩流泪也不眨眼。
有个叫王小虎的新兵,总在齐步换正步时卡壳,急得直掉眼泪。
海涛没批评他,晚上把他叫到器械室,拿出自己演训时的护腕——上面还留着演习弹片划开的口子:“小虎,演训时我们在沙漠里潜伏三天三夜,连呼吸都怕惊动目标,现在这点苦,算什么?”
他陪着王小虎一遍遍练分解动作,从踢腿发力到摆臂节奏,手把手纠正,直到凌晨的月光把两人的影子拉得笔直。
八月的暴雨说来就来,豆大的雨点砸在钢盔上噼啪作响。
海涛下令:“保持方阵完整,继续训练!”
雨水模糊了视线,战士们就盯着前面人的背包带,泥泞裹住了战靴,每一步都要额外用劲,却没有一个人弯腰提鞋。
训练结束后,每个人的裤腿都沾满泥浆,可方阵的队列痕迹,在雨地里依旧笔直如线。
训练时间进入到第三个月,疲惫和枯燥开始磨人。有的战士脚底磨出了血泡,走路一瘸一拐。
有的因为动作不达标反复返工,情绪低落到极点。海涛看在眼里,每晚查铺时,都会悄悄给战士们的水壶灌满温水,在磨破的鞋里垫上自己的备用鞋垫。
为了激发战士的训练热情,他搞了一个“荣誉墙”,把每个队员的特长和过往功绩贴在墙上。
“李刚,演训时单人炸毁‘敌’两个火力点;赵磊,射击比武全师第一……我们不是孤军,是并肩作战的兄弟,要让咱们团的官兵看到,我们是一支既能上演训场,也能上阅兵场的钢铁队伍!”
一次合练,相邻方阵的步伐与他们出现偏差,导致整个梯队节奏乱了。
复盘时,有战士互相埋怨,海涛却主动承担责任。“大家不要抱怨,主要原因是我没把协同练到位,明天加练一小时合练,我陪大家一起。”
那天清晨,天还没亮,训练场上就响起了整齐的脚步声。
海涛站在方阵最前列,喊着口令,每一步都踩得格外用力,他的战靴早已被血泡浸透,却硬生生地带领队伍走出了铁板一块的气势。
基地的张主任看到海涛对工作这种执着认真的样子,又看到战士们汗流浃背的样子,他走到海涛的跟前,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