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组建阅兵方队(2 / 2)

面对潮水般的请愿,海涛既感动又“头疼”。

感动的是战友们的热情与担当,这股争当先锋、勇挑重担的劲头,正是方队最需要的精神底色。

“头疼”的是名额有限,120人的方阵要从数百名优秀战友中遴选,每一次取舍都格外艰难。

但他始终耐心接待每一位请愿的战友,认真记录大家的诉求与优势,同时反复强调选拔的公平公正原则。

“大家的热情我都记在心里,也为大家感到骄傲!但选拔必须按标准来,不管是谁,都要过政治审查、体能测试、队列考核这几关,真正的精兵强将,要靠实力说话!”

尽管竞争激烈,但战友们的热情丝毫未减。

大家纷纷表示,无论最终能否入选,都会全力配合选拔工作,若能成为方队一员,必将不负重托、刻苦训练。

若未能入选,也会为入选的战友加油鼓劲,继续在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

而海涛也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最优秀的力量选进方队,不辜负战友们的信任与期待,带着这支精锐之师,在阅兵场上绽放最耀眼的光芒。

海涛怎么也没有想到,就这么一个选拔阅兵队员,竟然招惹了这么多的麻烦事。

自选拔工作启动以来,不仅有战友主动请愿,也有不少人试图通过“打招呼”走捷径。

有人托老领导捎话,希望给相熟的战士“开绿灯”;有人找战友说情,称“家里有关系,能帮方队争取支持”。

还有人直接找到海涛,直言“照顾一下,保证不拖后腿”。

这些带着“特殊光环”的请求,都被海涛一一回绝。

“选拔有明确标准,政治过硬、体能达标、队列规范,这三条是硬杠杠,谁都不能例外。”

一次,一位老班长找到海涛,想让自己带过的兵“破格入选”,还提及当年对海涛的帮扶。

海涛诚恳却坚定地回应:“老班长,您的恩情我记在心里,但阅兵选拔不是个人情分,是集体荣誉。要是开了这个头,对那些拼尽全力训练的战友不公平,也建不起能打硬仗的方队。”

还有战友私下劝海涛“灵活处理”,认为“多一个人情多一条路”。

海涛当场反驳:“阅兵场容不得半点掺假,今天为‘关系’破了规矩,明天方队就没了战斗力。咱们选的是能扛得起荣誉的精兵,不是靠关系混进来的‘特殊兵’!”

他不仅拒绝了所有说情,还在全团公开承诺:选拔过程全程公开透明,考核成绩实时公示,欢迎所有战友监督,绝不允许任何“特殊通道”。

为了堵住“打招呼”的口子,海涛进一步细化选拔流程:成立专项考核小组,邀请纪检人员全程监督,所有测试数据现场记录、签字确认,从政治审查到体能测试、队列考核,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标准执行,成绩不合格者直接淘汰,没有任何“通融”余地。

海涛的“铁面无私”,起初让一些人不解,甚至有人说他“不近人情”。

但随着选拔工作的推进,大家渐渐理解了他的苦心。

那些原本想走捷径的战士,看到公开透明的考核流程,也主动放弃了侥幸心理,转而投入到扎实训练中;

而那些默默努力的战友,则更加坚定了“靠实力说话”的信念。

“对‘关系’心软,就是对荣誉不负责任。”

海涛常说,阅兵方队的每一个名额,都承载着全团的期待,只有把真正优秀的战士选进来,才能在阅兵场上展现最过硬的风采。

在七天的严格选拔中,海涛用铁面无私守住了选拔的底线,为这支即将组建的精锐方队,注入了“公平公正、唯才是举”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