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事让刘秀感到无比的烦恼和困扰。他知道,作为一国之君,他必须做出正确的决策。然而,《新论》中的观点却让他在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斗争。他不知道该如何平衡书中的理论与现实的需求,也不知道该如何在众多的意见中找到最适合国家发展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刘秀逐渐意识到,治理国家并非易事。他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同时也要倾听各方的声音,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而《新论》,也将成为他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指引。
“常山太守邓晨,竟然屡屡遭受卢芳这恶贼的暗害,至今已有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而如今,朔方和五原地区更是烽火连天,火器被劫,边境百姓们惊恐万分,纷纷逃窜!”刘秀心中的忧虑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眉头紧锁,面色凝重。
刘秀在殿内踱步,眉头紧蹙,满脸忧虑。他不时停下脚步,凝视着远方,仿佛能看到邓晨身处险境。他的眼神中流露出对邓晨的关切和担忧,那是一种深深的兄弟情谊。
他传唤中书时,声音略带急切,仿佛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邓晨的消息。当中书呈上诏书时,刘秀仔细地审视着每一个字,生怕有任何疏漏。他轻轻地抚摸着诏书上的“赤符玺”,那鲜艳的朱文在他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是他对邓晨的信任和期望。
刘秀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他既关心邓晨的安危,又寄希望于他能解决边境事务和谶纬之事。他深知邓晨的能力和智慧,相信他能够应对这些棘手的问题。然而,他也明白,天下未定,任何事情都可能影响到他平定天下的大业。
在这艰难的时刻,刘秀展现出了他重感情、关心他人的一面。他不希望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影响到邓晨的安全和国家的稳定。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邓晨感受到他的支持和信任,同时也为解决困扰自己的问题找到一条出路。
四月初,邓晨马不停蹄抵达洛阳,墨云风依旧形影不离。他们尚未入城,便有小黄门前来迎接,看到墨云风和一众亲卫,小黄门委婉地说:“你们在此等候。”,便将邓晨引入“宣德亭”。
亭中,刘秀早已屏退左右,只留一几、一琴、一鼎。鼎内焚着“赤符瑞炭”,火光赤红,映照得刘秀的面庞阴晴不定。
邓晨行礼完毕,刘秀赐座。然而,他开口所说的却并非边境之事,而是:“闻卿在常山,屡遇刺客,朕心恻然。然卿不死,岂非‘天固遣卿’?朕欲以谶验之。”
说完,刘秀指向亭外的铜驼,继续说道:“铜驼昨夜流泪,赤如血。太史奏曰:‘血泪,主兵。’朕令卜之,得《易》之《蛊》:‘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卿试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