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行远这时候还没有看到测量数据,说出来的数据把几位材料科学家都吓傻了。“雾草……这精度都快能赶上量子电动力学的预言精度了。院士,还预言了什么?”科学家充满期待的问道。
班行远说:“有了实测数据我就能确定一些参数的值了。虽然理论计算应该是对的,但是没有检验心里没有谱啊。等下,我把论文改一下,你们看一下就明白了。”
班行远用了半天时间把实验数据放进去,更新了论文。几位科学家拿着论文开始看预言,没办法,计算部分是真心看不懂啊。这也是班行远为什么把如此重要的论文拿出来的原因,一方面几位科学家人品确实过硬,另一方面能完成这种计算的数学家屈指可数。
而且他在论文中隐去了很多“很显然”的细节,只有到了审稿阶段审稿人问起才会解释。对班行远来说很显然的事情对别人来说就不一定了。
“所以根据院士的理论存在常温常压下的超导材料?那院士为什么不尝试让我们制备这种材料呢?”
“因为太难了。那个方程通常情况下都会趋向发散,从而导致材料失超。只有在极端条件比如低温、高压或者材料结构足够完美的情况下才能确保计算收敛。”
“那也应该先做出来啊!”
“还是太难了,在现有技术下很难制备不出来足以测量的样品。这和受控核聚变类似,知道能实现又怎么样,永远都是五十年。我们做研究不应该只是着眼于理论上的突破,更要有益于社会发展。超导材料虽然好,但是只能看很难大规模应用,或者说应用很窄。”
“但是这种材料就不一样了。虽然目前来看制备很困难,但是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应该能找到工业化规模生产的方法。你们想想,所有用电的地方全部换用这种材料能节省多少电力。”
“核聚变虽然好,但是不妨碍我们开发推广风能、太阳能啊。”
班行远想了想说:“不过有了制造大新闻的机会也不能放过。这样你们做两件事情,一个是对现有的各种超导材料和我文章的预言进行验证,看是不是符合。我再给你们几种配方和实现超导的环境,你们做出来,然后一起发文章。我发理论的,你们发实验的。”可把这些科学家激动坏了,这是要带他们起飞啊!他们开始憧憬,就算那什么拿不了,出几个院士应该是手拿把攥的。
好在这些工作和之前那个样品的制备比起来简单多了,就是对测量精度的要求比较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分析理论计算的准确程度。
随着测量数据的逐步增加,理论预言和实测数据的符合程度让这些科学家都有些惊讶。最后现有已知的超导材料全部测量后,在排除测量误差后,理论预言的准确程度达到了小数点后9位数字,非常惊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