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穿越者”号回到火星的李素佳无奈地结束了这场耗时费力又毫无结果的穿越之旅。
这也预示着她彻底放弃了穿越回过去、改变时空因果、拯救刘翰洋的行动。
时空的长河浩瀚而绵长,宇宙因果律非人类所能企及。
也许更高维的生物或更高阶的文明能改变过去、改变宇宙因果律,也许宇宙自有它的时空运行机制和熵增原理,非文明所能左右。
回到太阳系环境科研局的李素佳心情低落到了极点,世间的一切她都感觉索然无味,提不起丝毫兴趣。
她似乎沉沦了。
虽然开始重新主持局里的工作,但心思全无。
她仍沉浸在无法拯救挚爱刘翰洋的自我责备和痛苦之中...
当然,拯救刘翰洋的举动不全是李素佳的私心,还有一个基于现实考量的重要原因,即,让刘翰洋计算出一个发射到木星内部的、合适的黑洞质量。
它是“铺路者”计划的一部分,也是“二分太阳系”的核心所在。
想要实现人类与泰伯星人共享太阳系,实现“二分太阳系”的战略设想就必须让木星成为一颗发光发热的次恒星。
如此,处于木星宜居带内的木卫二就会接收到来自木星持续的光和热,变成一颗拥有全球性海洋和陆地的温暖天体,人类才能在太阳系立足。
“二分太阳系”才能成为可能。
“铺路者”计划中人类对木卫二的改造蓝图已经规划好,凭借人类对火星成功的改造经验,实现木卫二的完全宜居也是可能的。
可遗憾的是,人类用尽手段也无法让木星拥有13倍木星质量,即跻身为一颗褐矮星所必须的最低氢气云团质量。
即使耗费数年,修建了一条从太阳系边界奥尔特云至木星的吸积氢气云团的电磁集束运输器矩阵通路,也没有达成上述目标。
尽管该矩阵通路最终吸尽了奥尔特云内的氢气云团,也只供给了木星8.3倍木星质量,距离触发木星成为一颗褐矮星的最低临界质量——13倍木星质量还相差甚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李素佳为局长的太阳系环境科研局面向全球发出了“木星褐矮星化征集令”。
几周后,一个叫希尔·伯顿的面包师现身环境科研局,原来,他是大名鼎鼎的黑洞专家埃凯斯·伯顿爵士的孙子。
他向李素佳提供了伯顿爵士生前撰写的一本有关行星褐矮星化的假想命题。
即,面对无法达到触发类木行星成为一颗褐矮星的最低临界质——13倍木星质量的失败恒星,或许向其内部发射一颗合适质量的小型黑洞,利用黑洞恐怖的吸积力和引力来压缩类木行星内部的氢气云团。
如此,不必达到13倍木星质量这一临界值就可以触发类木行星内部的氢核聚变,使其快速演化成一颗超级褐矮星,或者演化成一种介于褐矮星与红矮星之间的过渡型星体,即亚红矮星。
理论有了,可伯顿爵士所假象的那个合适质量的小型黑洞非常模糊,实际操作起来必须明确一个具体的量化数值,否则极易引发灾难性后果。
向木星内部发射一个黑洞非同小可,必须结合木星的现有质量及褐矮星的临界质量要求,精确这个所谓的合适质量黑洞的具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