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9章 意指明报(2 / 2)

随后,马澄坤以高薪挖走了《南华早报》的 40 多名骨干成员,其中不乏许多洋编辑。

这无疑给《南华早报》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使得这场报业竞争愈发激烈。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柳如烟作为新潮流的负责人,自然也不敢掉以轻心。

她果断采取措施,收紧新潮流的员工,尤其是各个期刊报纸的编辑,同时加大员工的福利待遇,以稳定军心。

然而,尽管各方都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拼尽全力,总有一些报纸难以承受压力,率先败下阵来。

而这第一个出局的,便是香江最古老的报纸——《华侨日报》。

《华侨日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858 年,它的前身是香江首家中文报纸《中外新报》。

1919 年该报易主,改名为《华商总会报》。

1925 年,年仅 27 岁的岑维休接管该报,易名为《华侨日报》。

1991 年底,《华侨日报》最终让给世界报业大王梅多克。

郭鹤年在收购南华早报时,梅多克竟然将华侨日报也一同打包卖给了郭鹤年。

《华侨日报》就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一般,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想要重振旗鼓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南华早报》则将《华侨日报》的 50%股权转手卖给了宝源投资基金。

如今的《华侨日报》销量已经跌破一万份,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下降,可以预见的是,它很快就会面临停业的命运。

新潮流杂志社,柳如烟正静静地看着手中的《现代日报》,心中暗自思忖着该如何采取行动,从于海手中夺回《明报》的控制权。

对于于海这个人,柳如烟心里很清楚,自己当初实在是太大意了,竟然让他成功地赢得了金庸的欢心,进而获得了《明报》的经营权。

于海1959 年出生于香江的一个中下层家庭,1967 年,他前往加拿大沙省大学攻读政治系。

1989 年,这一年正是《明报》创刊 30 周年的重要时刻。

在一场盛大的茶会上,金庸突然宣布辞去社长一职,只保留明报集团主席的职位,并且表示自己将彻底淡出江湖,不再过问《明报》的具体事务。

于海为顾问,带日本德间书周老板前来洽谈。

洽谈未果,金庸对这个年轻人留下良好印象。

金庸之意,不在《明报》售价多少,而是未来的继承人能否将《明报》精神发扬光大。

金庸子女无意料理报业,金庸也曾想在集团内物色掌门人,一直举棋不定。

于海花了多年功夫,与金庸搞好感情。

他很多时陪金大侠看戏,吃大闸蟹,又不时大谈办报理想,令他老人家十分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