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这场答记者问,李舜原本并没有太当回事儿。在他的意识里,这不过就是一场例行公事罢了,就像他之前在格莱美颁奖典礼现场,接受那些记者的提问一样。
记者的提问和自己的回答,都很有默契感。想想也是,大家都没有深仇大恨,何必照死了得罪呢?再说了,娱记为了以后的合作,在提问时,貌似兵戎相见,拳拳到肉。
其实到了最后关头,双方都会刻意的留一线的。既然知道今天的采访大概率是走个过程,李舜自然没有什么精神压力。
再说了,凭借自己领先这个时代二十年的学识,李舜自信无论是面对怎样刁钻的问题,他都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
一开始答记者问,的确是按照李舜设想中的剧情推进的。自己和提问的那些记者打打和平球,看着也是很热闹的。
直到答记者问现场,台下坐着的那些学生的参与感爆棚。纷纷举手表示自己也想提问后,原本默契的一幕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打破了。
听闻学生们有提问的意愿,主办方港大瞬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毕竟,这些学生与那些经验丰富的记者不同,他们在提问时可能无法准确把握好尺度。
如果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过于敏感,那么情况可能会变得相当棘手。毕竟,这些问题可能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或者个人隐私,这对于李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毕竟那些敏感的问题,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到一个两难的境地。他既不能轻易地回避这些问题,又不能给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
在这种情况下,李舜很容易就会被逼到墙角。一旦处理不当,最后的结果就是: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人设和人脉,都会遭遇毁灭性的打击。
主办方也深知这里面的利害关系,自然是不会替李舜做任何的决定。他们只能在一旁努力的周旋,希望能打消场下学生们的想法。
只可惜事与愿违,台下的学生明显是不吃这一套。一个个高喊着自己的诉求,甚至有些人的情绪已经非常激动了。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李舜还是主办方,都已经没法忽视台下众人的意愿了。
可以说,现在球已经到了李舜的脚下了。如果李舜不愿意和台下学生互动,那么现场的气氛恐怕将会变得异常尴尬,甚至可能导致整个采访活动的失败。
一旦出现这样的采访事故,显然是主办方最不愿意看到的。此刻台上主持人的目光,已经紧紧的盯在李舜身上。场上的局势,已经脱离了他的掌控。
此刻的主持人,也只能寄希望于李舜能站出来力挽狂澜了。原本气氛还算融洽的会场上,竟然出现一个大大的冷场。这下李舜也有点坐不住了,看来这个时候他必须要站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