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门缝里的光(2 / 2)

“这是个好开始。”李梅谨慎地回答。

“我明天...想早点起床。”小雨说,“和你们一起吃早餐。”

这个简单的承诺实现了。第二天七点,小雨果然出现在厨房门口。她穿着整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尽管眼睛

女儿萌萌惊喜地叫道:“姐姐早!”然后把涂好花生酱的面包片推到小雨面前,“这个可好吃了!”

小雨迟疑地接过面包,小口咬了一下,慢慢咀嚼。那一刻,李梅仿佛看到冰层裂开第一道缝隙。

治疗是漫长而曲折的。有些日子小雨能早起、帮忙做家务、甚至看几页书;有些日子她又会陷入深深的低落,连房间都不出。药效需要时间显现,而副作用却立竿见影——她常常恶心、头晕,有时整天昏睡。

一个周六的下午,李梅回家发现小雨不在房间里。 panic顿时攫住了她,她慌忙拨打小雨的电话,却听到铃声从客厅传来——手机没带。

正当她准备出门寻找时,门开了。小雨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一个超市塑料袋,脸上带着罕见的红晕。

“你去哪儿了?”李梅的声音因紧张而尖厉。

小雨被吓到了,后退半步:“就...楼下超市...买了点东西...”

李梅这才注意到塑料袋里装的是萌萌爱吃的薯片和她常买的洗发水。“你一个人去的?”

小雨点点头:“排队时有点心慌...但我坚持住了。”

这是小雨五年来第一次独自出门。李梅突然抱住她,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下来:“太好了...真是太好了...”

小雨僵硬了片刻,然后轻轻拍了拍李梅的背:“姑姑,我没事。”

那天晚上,全家为这个小小的胜利庆祝。李梅做了丰盛的晚餐,老公王志强特意买了蛋糕,萌萌画了张“姐姐逛街图”,画上的小雨笑得格外灿烂。

“其实...今天还买了一本会计习题集。”小雨轻声说,像是透露一个重大秘密。

希望的火苗重新燃起,虽然微弱,但持续亮着。

随后的几周里,小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步着。她开始定期就诊,坚持服药,甚至能在小区里短时间散步。有一天,李梅发现她在教萌萌做数学题,耐心又细致。

“姐姐比老师讲得还清楚!”萌萌兴奋地说。

小雨脸上浮现出久违的自信光芒。

然而抑郁症从不是线性康复的。一个阴雨连绵的下午,小雨又缩回了房间里。这次连心理咨询师的上门访问都被拒之门外。

“都是假的...”她把头埋在膝盖里,声音 uffled,“我根本好不了...都是在骗你们...”

李梅坐在门外,背靠着门板:“不管你信不信,我们都在这里陪着你。”

门内没有回应,只有压抑的啜泣。

雨连续下了三天。第三天夜里,李梅被雷声惊醒,不放心地去查看小雨。推开客房的门,她发现床上空无一人,窗户大开,雨水潲进来打湿了地板。

李梅的心跳骤停了一拍。她慌忙四处寻找,最终在阳台角落找到了蜷缩在那里的小雨。她浑身湿透,正望着远处闪电发呆。

“下雨了...”小雨轻声说,声音异常平静,“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下雨天。”

李梅拿过毛毯裹住她:“为什么喜欢?”

“因为下雨天,妈妈就不用去打工,可以在家陪我了。”小雨的声音带着孩童般的天真,“我们会一起叠纸船,放在积水里漂。”

雷声轰鸣,一道闪电划亮夜空。在那一瞬间的光亮中,李梅看到了小雨脸上交织的雨水和泪水。

“我好像迷失太久了。”小雨说,“久到都快忘记怎么回来了。”

李梅握紧她冰凉的手:“只要你愿意回来,我们永远等你。”

那一晚后,变化悄然发生。小雨开始更积极地配合治疗,甚至主动研究起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她了解到运动对康复有帮助,就开始每天清晨在小区慢跑。

跑步最初很艰难——她体力差,没跑几步就喘不上气。但她坚持下来了,从一圈到两圈,再到能慢跑二十分钟。邻居们偶尔会投来好奇的目光,但她学会了不去在意。

一个月后,小雨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想法:“我想去找个工作,兼职的。”

这次不是李梅帮忙,而是她自己在一家小书店找到了整理书籍的工作。工作时间灵活,环境安静,顾客不多。

上班第一天,她又是一夜未眠。但这次,她按时出门了。

“我可以的。”出门前,她对着玄关的镜子重复了三遍,像是给自己施咒。

李梅一整天坐立不安,生怕接到求助电话。但电话始终安静地躺着。

下午五点,小雨准时推门回家。她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睛里有光。

“今天怎么样?”李梅小心翼翼地问。

“弄错了一次图书分类...”小雨说,然后微微扬起嘴角,“但老板说没关系,明天再调整就好。”

那一刻,李梅明白,转折点真的来了。

随后的日子,小雨以令人惊喜的速度恢复着。她不仅坚持工作,还重新拾起会计教材。有时李梅深夜起床,会看到客房的门缝下漏出灯光和小雨低声背诵知识点的声音。

“她学得很吃力,但特别用功。”心理咨询师告诉李梅,“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需要时间,但她很有毅力。”

秋天来临时,小雨已经能在书店独当一面了。她甚至结交了一个同样爱看书的朋友——一个附近大学的学生,偶尔会来书店一待就是半天。

“今天和林珊说了好多话...”一天晚饭时,小雨主动分享,“她邀我周末一起去书市。”

全家人都停下筷子,期待地看着她。

“你答应了吗?”萌萌抢先问。

小雨轻轻点头:“我说...我可以试试。”

周六的书市之旅成了又一个里程碑。小雨出门前仍然焦虑,吃了双倍剂量的抗焦虑药,但她还是去了,并且呆了整整两小时。

回家时,她手里拎着几本二手会计教材和给萌萌买的童话书。

“看,这本是绝版的。”她难得兴奋地展示收获,“只要十块钱!”

李梅看着她泛红的脸颊和发亮的眼睛,突然想起多年前那个扎着马尾辫、在书摊前兴奋雀跃的小女孩。时光仿佛绕了一个大圈,终于又回到了原点。

十一月底,小雨参加了会计资格证考试。走进考场前,她的手还在发抖,但眼神坚定。

“不管结果如何,你已经赢了。”李梅对她说。

成绩公布那天下着雪。小雨坐在电脑前刷新页面,手指冰凉。当分数跳出来时,她愣了几秒,然后捂住脸泣不成声。

李梅的心沉了下去:“没关系的,下次再...”

“过了...”小雨抬起头,眼泪汪汪却带着笑,“姑姑,我过了!”

全家人欢呼起来。王志强开了香槟,萌萌高兴地跳起舞来。雪还在下,但屋内暖意融融。

除夕夜,小雨主动提出要帮忙准备年夜饭。她在厨房里切菜、调馅、包饺子,动作虽然生疏却格外认真。当春晚开始的时候,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已经准备就绪。

“我敬大家一杯。”小雨举起果汁,声音微微发颤,“谢谢你们...没有放弃我。”

窗外烟花绽放,映照在她含泪的眼中,璀璨如星。

年后,小雨找到了一份会计师事务所的实习工作。面试那天,她独自前往,穿上了用第一份工资买的正装。

“怎么样?”李梅在她回家时急切地问。

小雨微微一笑:“下周一开始上班。”

春天来临的时候,小雨做出了一个决定:她要搬出去自己住。她在公司附近租了个小公寓,虽然只有三十平米,但阳光充足。

搬家那天,全家人都来帮忙。小雨的行李依然不多,但这次多了几本书、一盆绿植和几张全家福。

“随时回来吃饭。”李梅一边帮她整理衣柜一边说,“房间永远给你留着。”

小雨抱住她,久久没有松开:“姑姑,我不知道没有你我会怎样。”

“你会的。”李梅轻拍她的背,“你比想象中坚强得多。”

新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小雨仍然有情绪低落的日子,有时会整日躺在床上,但她学会了提前预约心理咨询师,学会了识别复发的征兆,学会了在崩溃前求助。

一个周末的下午,小雨回李梅家吃饭。饭后,她突然说:“我想去看看爸妈。”

这是她两年来第一次主动提出回家。李梅立即打电话给姐姐,那头的声音因激动而哽咽。

第二天,小雨坐上了回家的长途汽车。李梅送她到车站,临别前塞给她一封信:“要是紧张了,就看看这个。”

车开动后,小雨打开信封,里面只有简单一行字:

“无论发生什么,记得有家可回。”

车窗外的风景飞速后退,前方的道路不断延伸。小雨握紧那张纸条,像是握着一道护身符。她知道抑郁症可能伴随一生,会有好转也会有复发,但此刻,阳光透过车窗照在她脸上,温暖而真实。

她闭上眼睛,深呼吸,然后缓缓睁开。

车继续向前行驶,载着她,驶向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