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送喜(2 / 2)

“要不是有工作的便利哪里知道,咱们当初不也是回了家之后,家里人才知道咱们获得的荣誉么。”

说到儿子立功一事,老李犹如三伏天喝了凉白开一般,骄傲的不行。

“难道大家就没觉得这么做有什么不对么?”

“这有什么不对的,咱们不都是这么过来的么。”

“就是,多少年的传统了。”

“咋?难道要改了?”

“...”

听到连胜杰那么说,众人议论纷纷,有几位机敏些,听出了其中不同的意思。

“好了,大家收一收情绪。”

“接下来要说的事情,对咱们军人来说便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情。”连胜杰面色一正,拍了拍巴掌,示意大家安静。

虽然离开军伍,大家还是军人的作风,上一秒还在议论,听到掌声后仿佛是得了命令一般,下一秒便收了声,正襟危坐。

“经江校长提议,‘升旗队’的属性不仅仅要展现咱们军人的英姿,给各地人民带去庄严的升旗仪式。”

“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责,那便是给立功受奖的军人家庭送喜报!”连胜杰掷地有声的说道。

“送喜报?怎么个章程?”

“当然是敲锣打鼓,光明正大的送了。”

“总不能藏着掖着,偷摸给人送家去吧”

“嚯!~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

“我之前就觉得有些不对劲,咱立功受奖不说嚷嚷的满世界都知道,可就连家里人都不知道这就有些...”

没用连胜杰解释,他们自己就解读了七七八八。

老话都说富贵不归故里,犹如锦衣夜行。

军人拼了命才换来的荣誉为啥要默默无闻,别人还以为他们这些人在部队里都是喂猪的呢。

现在听到要给立功受奖的军人家庭送喜报,这对于军人来说可不就是天大的好事。

“老连,你倒是给个准话啊。”

现场热情高涨的讨论,连胜杰却笑眯眯的抽着烟一言不发看着他们,有心急的追问。

“嗯,和大家想的一样,就是吹锣打鼓送上门。”

“要让街坊邻居们都知道知道,咱们的娃娃都是好样的。”

“哎呀!这个好,这个好。”

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在座的纷纷鼓起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工作便是把送喜的各项事项做出一份规划送呈上级部门。”

“首先,对于送喜的方式大家给点建议?”

“这还不简单,弄个大红纸,把士兵获得的荣誉书写一遍张贴在他家门前,一来这么做也算是光耀门楣了,二来也能让街坊邻居们都知道,广而告之嘛。”

“再写一张奖状送到家,也让亲戚们来串门走亲戚的时候,知道咱家出了英雄。”

“就是,回头筛选‘升旗队’的时候,加上一项要求要会一件乐器,到时候吹拉弹唱给整起来,热热闹闹的给送上门。”

“...”

会议室众人七嘴八舌热情高涨的献言献策,江澈却听得一头黑线,心想:“果然和自己想的一样,幸亏我来了,要不然这么好的事情,做的如此没有格调,可就白瞎喽。”

听到同志们的一条条建议,连胜杰喜不自胜,可看到江澈牙疼般的表情,他便知道手下的这帮大老粗提的建议没能进入这位‘爷’的法眼。

也是,从‘河岳’大学的建设布局,再到‘东方广场’的恢弘大气,江澈是有大才情的,可不是他们这些大老粗一拍脑袋想的烂点子能比得了的。

连胜杰果断说道:“江校长,我们都是大佬粗没啥文化,要不然您给出出主意,拿个章程?”

“刚才大家说的都挺好,只是咱们能不能更进一步呢?”

“比如刚才,这位...苏同志,我没叫错吧?”

前世的工作办法就很好,江澈照葫芦画瓢早就抄了下来,他也不想浪费大家的时间,便没有和连胜杰客套。

刚想拿苏同志刚刚说的话举例,可刚才说话七嘴八舌的江澈也不确定人家是不是姓苏。

“没有,没有。”苏同志摇着头,肯定道。

“刚才苏同志说的就很好嘛,写一张喜报,再送上一张奖状。”

“只是我觉得吧这么做有些太单薄,奖状再好它也是纸做的,不易保存。”

“咱们想着让家主张贴在墙上,给咱们的子弟兵夸夸功。”

“但是我估计许多老人担心碰坏了,肯定会给收起来。”

“我们何不如做个匾额送上门,不管是挂在大门上,还是挂在屋内,它永远都不会褪色!”

“还有啊,刚才我听到有同志说吹拉弹唱热热闹闹的送上门,咱们是不是要为送喜选定专有的音乐。”

“否则苏省一首民谣,甘省整个安塞腰鼓,这也没有辨识度不是?”

“再一个啊,对于士兵们获得荣誉和军功,咱们的欢送队伍也不能只是‘安置办’的工作人员,这显得太单薄,是不是可以和地方政府结成班子结伴送喜,这样才显得庄重些?”

“还有...”

江澈洋洋洒洒的说了一条又一条,听得在座所有人的眼睛越来越亮激情高涨。

连胜杰也佩服的暗暗想道:“能人到底是能人,什么事情都难不倒人家,经人家嘴里说出来的话都显得高大上!”

经过江澈诱导式的引导下,《立功受奖军人家庭送喜报工作办法》火速出炉,办法如下:

对荣获八一勋章、荣誉称号的,由省级‘安置办’部门负责同志和省区负责同志为其家庭送喜报。

对荣获一等功的,由地(市)级‘安置办’部门负责同志和分区负责同志为其家庭送喜报。

对荣获二等功的,由县级‘安置办’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县人民武装部负责同志为其家庭送喜报。

对荣获三等功的,由县级‘安置办’部门负责同志和县有关同志为其家庭送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