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保利拍卖会上,有一张亮相的《西湖炊烟》,落款是徐悲鸿受弟子梁白云所托而作。
便收藏界知情人士透露,早在20年前,这张作品就曾亮相香港佳士得拍卖会。
但是,落款却是梁白云所作,徐悲鸿为他题跋。
作伪者,明显就是把落款文字的顺序,给颠倒了一下,以图瞒天过海。
此外,在
厚夹宣上,或在托裱好的纸上作画,均可以将纸张分成两层。
一张变两张,行话叫“揭二层”。
还有的是将画拆开,装裱均用原件,但画芯却被移花接木,行话叫“套棺材”。
对付这种挖补的作伪方法,可以用强光从画背后照射。
这样一来,一些不高明的作伪手法有可能“见光死”。
高手的挖补,做得天衣无缝,这时就要使用高倍放大镜,仔细观察纸张纤维、和颜色之间的细微区别。
毕竟,装裱用纸多达上百种,从工艺和老化程度也能发现破绽。
而如果是偷换画芯,那就需要由鉴定师,根据画风和技法来“掌眼”了。
古津一边说着,一边带着众人来到一位女性工作人员的工作台前。
这位工作人员明显是修复书画的。
就见她坐在硕大的朱红色的大工作台前,正在忙活着修复着一副画作。
陈林他们就站在旁边看了一阵,就见那个工作人员用开水浇画杀菌杀霉、再用相同的纸张补上残缺的画上孔洞。
再用浆糊配上明矾托裱画背,配上绫布、装上画轴
一道道工序做下来,有条不紊。
古津就适时的给他们讲起,半
年前他自己亲自修复的一副古画。
当时,委托人是带着一个防虫的樟木匣子来的。
当着他的面,从里面取出一幅待修复的古画。
那古画有一半儿以上都残破了。
古津犹豫了半晌,本不想接这个单子,因为着实太麻烦。
但是,委托人再三请求,说是这副画是祖上留下来的,说了无数好话。
古津这才接了这个活计,足足修复了三个多月,才把那副画修复如初。
他说着,就从手机里调出那副修复好的古画的照片。
照片是一位女性,身着大红吉服的坐像。
她的衣服上绘着龙凤,头戴的凤冠上有“诰命夫人”四个字。
脸部是用西洋立体画法绘成,质感像褪色的黑白老照片。
这是一张晚清的作品,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画法。
古津讲到,书画的修复和装裱,是一门古老的手艺,讲究也很多,并不比修复瓷器来得容易。
例如,那张修复书画用的旧修复台,制作工艺和故宫的大门类似。
在做漆时要杀猪取血,晾晒时,得等到用手在血里抓一把,粘稠得握拳后张不开,就可以拌到漆里涂刷了。
而在书画的背面打蜡时,要用光滑的砑石反复推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