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8章 华尔街的恩怨情仇(2 / 2)

我的1999 东人 1739 字 1天前

“一定要去”

“已经三天没去了,再不去我不放心。”

徐良点了点头,“公司那边一切还好吧”

“有你这位董事长忙前忙后的拉业务,汉华当然发展的不错。”

康华收购科罗娜、南非米勒;维旺迪对苏伊士集团水处理业务、固废业务的收购;橡树投资对‘赫伯罗特’的收购等等。

徐良旗下所有企业的并购都是由汉华主导。

赚钱只是一方面,关键是品牌效应。

投行想把并购和重组业务做大,有拿得出手,叫得出名号的实际案例,绝对能争取到更多的订单。

尤其是这几年华夏公司出海越来越频繁。

在海外并购经验丰富的汉华,绝对能吃的满嘴流油。

“南非米勒的收购你是怎么考虑的难道要一直等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全面爆发的次债危机”

“你怎么也着急了”

“几百亿美元的项目,牵扯了伦敦办公室太多精力,还有你对英国q2电信的收购,对茵宝公司的收购。

伦敦办公室的人员已经很紧张了。”

“这还不容易解决,现在全世界的投行,尤其是美国投行都在裁员,挖一些经验丰富的员工很容易。

至于南非米勒,不用等太久了。”

姜晓阳手一停,抬头看过来。

“要来了”

徐良点了点头。

“不是这个月,就是下个月。

aig、雷曼、美联银行、旗、美林都快挺不住了。

一旦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倒下,就会引发连锁反应。

砰。”

口中做声的同时,合并的双手张开。

“这颗酝酿了几年的雷,会把所有人都炸的人仰马翻。”

看他搞怪,抿嘴轻笑一声后,“美联储现在已经敞开了贴现窗口,也许他们会成为第二个贝尔斯登。”

徐良笑着摇了摇头,“别人也许会,但雷曼肯定不会。”

“为什么”

“说起来也不复杂,华尔街的‘豪门恩怨’罢了。”

1996年,亨利保尔森被任命为高盛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当时他主张重仓下注,正如日中天的互联网企业,获得了不菲的投资收入。

带领高盛集团一举成为了华尔街投行界的老二(当时美林是第一)。

不料从1998年开始,美国互联网进入衰退期,2000年泡沫破裂,惨重的亏损引发连锁反应,导致高盛集团陷入多重危机。

1999年5月,保尔森正式出任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当时高盛股东的意思除了相信保尔森的人脉和能力外。

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你自己收拾自己导致的残局”。

保尔森当时可谓是背水一战。

赢了就能保住一切。

如果输了,被沉入哈德逊河都不是没可能。

这个时候,雷曼兄弟看到了干掉老二,从老四变老三的希望,也看到了大发横财的良机。

于是乎它紧急调动巨额资金,开始做空高盛,同时还派人游说美联储不要出手救高盛。

在劲敌的狂轰滥炸中,高盛命悬一线。

好在保尔森在圈内有几个重量级的好友,比如大对冲基金老板艾克曼,摩根大通总裁杰米戴蒙等等。

这些人愿意出资帮助高盛回血。

但是杀红了眼的雷曼却不肯就此罢休。

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做空所有帮助高盛的金主。

双方打得不可开交。

这场战役过后,雷曼如愿变成了老三,高盛跌到了老四,奄奄一息。

但打蛇不死,总有被反咬的一天。

在2000年以后,保尔森凭借在并购业务上的出色表现,仅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让高盛成为了华尔街投行界的一哥。

如今风水轮流转。

雷曼兄弟遇上危机了,而保尔森当上了美国财政部长,杰米戴蒙变成了美联储最为强势的纽约分行董事。

所以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美国关于决定是否救助雷曼兄弟的会议上,却没有一个雷曼的代表。

多么熟悉的场景。

宛如西方列强宰杀小国和殖民地。

会议上,新仇旧恨浮上心头的保尔森坚决表态,不愿意以政府的名义,为雷曼兄弟的救助贷款提供担保。

美联储纽约分行主席盖特纳,代表美联储拒绝了对其援救的任何方案。

于是乎,正宣布准备对雷曼兄弟进行救援的英国巴克莱银行,因美国政府拒绝担保而退出收购。

美国银行也退出拯救计划,转而收购美林。

事后,《纽约时报》爆料称,9月11日那次世纪大做空事件,正是高盛主导策划的。

他们联合大型对冲基金和摩根大通一起进行了一次“大报复行动”。

高盛的操盘手甚至一个一个地给各大对冲基金打电话,建议大家卖空雷曼兄弟。

汉华和红岩都持有雷曼大量的空头合约。

“现在明白了吧

现在的华尔街,谁都可以活着,唯独得罪了美国金融系统最高权力者的雷曼兄弟,绝不可能活着。

贝兰克梵心狠手辣不比他的前任保尔森差。

保尔森和盖特纳更是好的穿一条裤子。

他们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雷曼死定了。”